因未交物业费,业主何女士(化名)的姓名和房号都被物业公司张榜公示在小区大门口。对此何女士表示质疑:尽管自己没有按时交纳物业费,可物业公司凭什么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公布在大庭广众之下?可物业则认为,多次上门催缴后,何女士却避而不理,物业也是迫于无奈才出此对策。(1月10日《武汉晚报》)
小区物业管理纠纷已成为业界最头疼的事。尽管国家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但由于在小区管理中缺乏明确的责任界定和具体操作细则,不同利益主体引发的磨擦和矛盾一直在增加。比如物业在小区安全中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在《物业管理条例》中已明确为“公共秩序维护”。其解读应为物业只负责维护公共秩序,并不能杜绝各种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发生,只能是最大限度地去预防以及发生案件后的及时救助等,因此物业不承担对业主人身和财产负有特定看管义务,事实上也做不到。如业主被盗了,找物业赔偿似乎没多少道理。物业不予赔偿,就拒绝缴纳物业费,因不缴物业费,又对业主停水、停电、不予办理门禁卡等等。这样“以毒攻毒”“以毒制毒”,都是悖逆法治精神的。
业主与物业的矛盾纠纷不断爬升,说到底还是法制缺位所致。例如,物业费收取没有统一标准;物业费涨价没有统一的程序和严格的规定,也缺乏相应的监管;专修押金的管理混乱,有进口无出口,扣缴的装修押金使用和去向不明确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部门伸出那只“有形的手”,拿一个明确说法。
物业费收多少才算合理,不能各说各话,首先要有一个公众认可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游戏规则去定价调整,去签合同,双方按照合约行事,才能依规矩而成方圆。从各地探索的情况看,“菜单式”收费比较被双方认可。将物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与相应的收费标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业主可依据不同的服务标准及收费标准选择自己能接受的价位支出相应费用。通过建立收费标准模型,让业主明白价格的组成方式,实现明明白白消费,明明白白交费,心劲可能就顺了。
推进物业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管理者的智慧和心血用到位了,和谐的物业管理氛围就会水到渠成。楼道的感应灯坏了,单元楼的防盗门出了故障,这些共用设施的维修费用应涵盖在物业费中,因为物业有维修维护小区设备正常运行的职责。但是现在很多小区物业都是包干制,收上来的物业费除了用于小区服务之外,剩多少都是物业自己的,那物业当然会尽量压缩成本,只要能过得去就不会主动维修小区设备。
物业管小区,谁来管物业,法律层面的界定一直不明晰。小区内的设备能不能及时维修,不能由着物业的性子。物业费拖欠不交,也不能任凭互怼。尽管业委会可以代表业主过问,但并没有强制力。建立权威的调解机制、投诉机制和反制机制,兴许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纠心事了。(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