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六天,七城,三千公里 全国网媒在行进中感受安徽巨变

2019-09-10 19:42:50 来源: 中安在线

——“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综述

9月2日,“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在合肥集结启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六天,七城,三千公里,行进安徽。9月2日至9月7日,“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在安徽开展。

采访团兵分两路,南下北上、横跨江淮,对安徽五大发展新气象进行“行进式报道”,将安徽“改革、创新、共享、生态、文化”五张崭新名片,传递给世界。

截至9月9日,近30家全国网络媒体共发出稿件和各类融媒体产品720余篇,总阅读量近2000万,其中短视频作品111件,微博话题#网聚美好安徽#阅读量达367万。

看改革

——到改革源头找寻初心

初秋的小岗,稻田里一片浓绿,高标准农田里,“小岗梦”三个大字,诉说着“农村改革第一村”的荣光。

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单纯种粮,到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小岗的发展路径是农村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缩影。

饥饿与贫穷成为记忆,现在的小岗已是一副现代化的新农村模样,路边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洋房,校园里奔跑嬉戏打闹的孩子,田间绿油油的水稻,“敢为人先”的小岗人为自己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采访团俯瞰小岗村现代农业示范区。

“很震撼。”浙江发布编辑杨彧嘉是第一次来小岗村,“虽然小岗的名字深深植根在中国人心里,但真正来到小岗,才知道‘改革’二字的分量。”

敢为人先,是安徽人的性格。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新安江补偿机制,用“水质对赌”换来“十里画廊”。

每周二,歙县深渡镇深渡社区志愿者胡金玲都会准时来到“生态美”超市,帮助村民用垃圾兑换日用品。农药瓶、烟头、塑料瓶、易拉罐,可以兑换牙膏、洗发水、盐、鸡精……这个拥有美好寓意的超市,让深渡镇这个皖南小镇早早地开始垃圾分类。

好的机制显示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由生态补偿机制延伸出的“生态美”超市、船舶定点排污,改变了村民看似难以撼动的习惯。

“过去船舶污水直排新安江,现在新安江上下游都设有定点排污点,统一收集生活污水。”深渡镇副镇长吴宜敏告诉记者,通过封堵排污口,新安江船舶必须定点排污,否则就会发生污水满溢,这一措施,改变了船民延续千年的习惯。

让每一片生态林区都有自己的林长,这是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的林长制改革。漫步在广德市笄山森林公园,修林茂竹、沁人心脾。通过实行林长制全覆盖,这里的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环境好了,山区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老百姓家中的竹笋、干果成了抢手货。

广德市笄山森林公园,林长制带来了“林长治”。

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下,创优营商环境成为各地的一场改革赛跑。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郎溪率先成立全省首个“马上办”办公室,成为吸引投资的一张“名片”。

在苏滁高新区内长三角“一网通办”窗口,记者们遇到了正在申请在上海开办企业的陈先生,“只要带上申报材料,在滁州一天就可以办结。”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不断加码的放管服改革,消弥了行政阻隔,让长三角真正“零距离”。

从四十年前的小岗村改革,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现在农村集体资产的“三变”改革、编制周转池改革、林长制改革,均是源于安徽的改革创新。“勇于改革是安徽的标志,安徽的改革不是一时一地一领域的改革,而是持续几十年、深入整个江淮大地的改革。”海外网记者魏雪巍说,此次采访,也是一次寻找改革初心的旅程。

采访团穿越安徽创新馆“量子隧道”。

看创新

——解码安徽最宝贵的基因

风景好、粮食多、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很多人对安徽的传统印象。但创新,正成为这个中部省份最鲜明的底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子合肥,创新版图中,“北上合深”构筑新的势力,这让安徽的明天极具潜力。

皆说创新,为什么安徽的创新牌打得更有底气,源于安徽深厚的创新家底:含金量十足的国家实验室、代表前沿科技实力的大科学装置,这是无法短时间赶超的核心竞争力。

在合肥,采访团到访合肥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这里已完成全球最快的高通量高分辨率脑成像设备研制,可以在2小时内完成0.5μm分辨率的小鼠全脑成像,比国际标准快100倍。

《中国青年报》官微展示科大讯飞ai主播的微博,获得10万+的阅读量。

安徽本土培育的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不再是深藏功与名的“技术宅”,更成为公众讨论领域的“科技网红”。智能会议本、录音笔、翻译机……这些将工作生活变得无比便捷的人工智能产品,让记者们的采访化身大型“种草现场”。中青在线编辑齐琪现场编发一条展示科大讯飞AI主播的微博,在中国青年报官微发布,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

采访团聚焦世界最薄0.12mm柔性触控玻璃。

在蚌埠,采访团探访了0.12毫米的世界最薄玻璃。0.12毫米什么概念?跟你手中的A4纸一样薄,是手机、电脑、电视显示屏的基础材料。中新网记者赵强拍摄了一段短视频:科研人员将玻璃随意弯折,像纸张一样卷起,这个科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一幕,获得超过200万的点击量。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在安徽创新馆,采访团溯源了安徽创新的整个发展历程。“这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一方面说明安徽人对创新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安徽创新成果之多,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展馆。”光明网记者徐皓认为,安徽创新馆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知与尊崇。

“没想到”,成为记者们谈及最多的词,在他们的印象里,安徽仍然是农业大省、人文胜地,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这些高门槛的领域,让安徽创新拥有业内地位,却缺少公众普及。

此次采访,刷新了记者们的印象。“原来安徽有这么多创新成果,媒体应该多报道安徽的科创实力,在创新领域,安徽应该有更大的声名。”央视网视频中心内容总监耿敏说,希望以后一提到安徽,大家脑海中就涌现出“科技、创新”这样的关键词。

中新网拍摄的世界最薄玻璃的短视频,获得超过200万的点击量。

记者采访蜀山区乡村振兴试验点。

看共享

——“获得感”充盈江淮大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2014年以来,安徽脱贫4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9.1%下降到2018年底的不到1%,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贫困家庭,通过就业、养殖、电商,重获向上的机会。

在蜀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将军岭”,破旧的民房被改造成“青砖白缝小合院”的江淮特色民居,在保存传统肌理的同时,搭建乡村休闲空间,吸引城市游客。为了让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民宿由当地农民担任管家,农户不仅能获得房屋租金,还能在乡村休闲游中获取工资,收入渠道更加丰富。

近年来,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加速,这让安徽百姓更多地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滁州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作为皖苏两省跨区域合作的典范,中新苏滁高新区已累计引进项目250多个,其中上市公司投资企业22个,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个。

从招商起跳,从空白起家,通过积极招引承接产业转移,中新苏滁高新区迅速发展为一座现代化新城。

滁州与南京在人文脉络、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联系,交通一体化,是两地人民多年的期待。全国第一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铁路正在加紧建设,全线建成后,从滁州高铁站出发,前往南京北站仅需35分钟,前往南京主城区仅需一小时。

在郎溪、广德,采访团偶遇了三个“世界第一”企业。广德中隆轴承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轴承制造企业,郎溪东奥输送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皮带机制造企业,宣城华菱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电梯平行系统生产商。

广德打造“零审批、零障碍、零距离、零容忍”的营商环境。

“谁能想到,在县级城市,能遇到世界冠军级企业。”东方网副主编朱燕亮很是意外。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世界第一在小城里扎根,并不是凭空而来,背后的助力正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仅拿宣城来说,来自江浙沪的企业就在七成以上,安徽的产业体系已经深深印上“一体化”的烙印。

在广德,接受记者采访的副市长罗正军介绍起开发区企业如数家珍,他说,自己在经济开发区里当了十年“店小二”。“不靠大海靠上海,不靠长江靠两江”,正是党员干部强烈的机遇意识,才让安徽的区位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中国网在facebook 官方账号报道淮北将采煤塌陷区打造成城市湖景的做法,阅读量达12.9万,获得点赞、转发及评论近2万次。

看生态

——绿水青山成百姓“幸福靠山”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更是安徽人民的幸福靠山。

此次主题采访,采访团到访的城市中,最具反差印象的,就是淮北。资源枯竭、采煤区塌陷,淮北没有陷入“为其他地区做牺牲”的自怜自哀,而是创造性地将塌陷区打造成城市湖景,供市民游人休闲徜徉。

深修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通过生态修复,淮北将城市“黑疮疤”变成了城市会客厅。

中国网在其Facebook官方账号推出的《Forever green:Lvjin Lake in E.China》一文,向海外推介了淮北绿金湖。文中写道,“从采煤塌陷区,到淮北最大的湖泊,淮北的绿金湖是全国城市湖泊中的一个典范。”

城市绿色转型,根本在产业,淮北将煤炭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向产业链高端爬升,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焦炭,被特种钢生产企业称为冶金焦炭中的“黄金”。

如今,淮北碳基、铝基、硅基新材料和生物科技、大数据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非煤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二”,增加值占比超七成。中国江苏网记者芦艳点赞淮北的转型发展超前意识,“淮北的发展道路,在全国都值得借鉴学习。”

马鞍山,同样是资源型城市,也通过发展非钢产业,改写了产业结构“一钢独大”的历史,全市非钢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升至近七成。

澎湃新闻刊登《马鞍山告别“一马拉城”》,深度报道马鞍山的绿色转型。

澎湃新闻记者李延兵在《马鞍山告别“一马拉城”》中写道,“轨交设备、半导体芯片、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正为马鞍山注入科技血液。”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去年,安徽提出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经济带,沿长江划定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从源头上堵住污染。

既是工业之城,又是港口之城,马鞍山在长江岸线整治上无疑需要下更大决心。马鞍山薛家洼,一块不大的区域集中了码头、散乱污企业、露天固废堆场、畜禽养殖场、危旧民居以及渔船,这些设施曾为城市发展作出过贡献,但污水直排长江、垃圾随意抛洒,已与“生态优先”的现代理念背道而驰。

渔船拆解,渔民在完善的保障下退捕转产,散乱污企业、固废堆场整合进园区,整治搬迁之后,对岸线进行生态复绿,昔日不毛之地如今绿意盎然。

马鞍山将散乱污企业的厂房改造后保留,为城市留下一段历史记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虽然会经历阵痛,迎来的却是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未来。

央视网发布抖音作品,介绍马钢大h型钢的生产过程。

采访团参观湖上升明月古民居。

看文化

——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徽,上下是山水,左右是人文。从南到北,不同的文化风貌,展现着文化大省的气度与自信。干净整洁的街道,人文素质的涵养,则是文化底蕴滋养出的文明气质。

跟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是安徽的人文风景。安徽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总量全国第一。2017年,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安徽7地当选“全国文明城市”,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数位居全国第一。

其中,淮北以资源枯竭城市的身份,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因煤而生的小城,经历过资源枯竭后的迷茫,在“绿色生金”中找到发展路径,逆袭成最拉好感度的精致城市。22年创城成功的励志故事,是对淮北艰苦转型的最高褒奖。

在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村,采访团领略了“东方芭蕾”的艺术魅力。为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蚌埠建设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非遗专题展示馆、传习所、传承点,为传承非遗项目、传播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把蚌埠历史记忆做成了现代的区域文化名片。

蚌埠“湖上升明月”,一个抢救保护散落古民居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虽然还没最终揭开面纱,已收获不少“颜粉”。

原汁原味的花鼓灯,冉冉升起的湖上升明月,一动一静,一古一今,融汇成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

西递写生的学生。

有人说,行走在青石板道上,才能真切感受什么是徽州文化。在黟县,采访团一行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这里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学生写生的身影,他们用淡淡的笔墨,勾勒着如诗如画的徽州风物,成为这个文艺古村落的一道风景线。

目前,全国有200余家大专院校在黟县设立写生基地,每年前来写生的师生达200万人次,以至于在艺术类高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来一趟徽州写生,就等于没毕业。”

状元博物馆、罗经文化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徽菜博物馆……在黄山,随处可见的专题博物馆,将徽文化进行精细展示。央广网高级编辑果君看过后表示,“早就知道安徽人文兴盛,但真正到了这里,才知道安徽文化的璀璨。”

文化,让安徽旅游完成从景观游到人文休闲游的巨大转变,每到节假日,黄山古村落、精品民宿,就成为各地游客远离城市喧嚣的心灵栖息地。现代与传统,在这里以最妥帖的形式交融。

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安徽的发展是新中国巨变的一个缩影。

《网络传播》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刘沁娟说,“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网络主题活动,不仅全景展现了安徽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是全国网媒记者在安徽践行“四力”的一次生动实践,“相信通过此次网络主题活动媒体的报道,会有更多人了解安徽70年的巨变,拥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安徽。”

(记者 彭旖旎 汪乔 吴洋 史睿雯 符秀云 陈群 袁江凯 朱晓桐)

[责编: 张琦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