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市民记者 > 正文

人才辈出的八六医院

2019-09-18 14:49:03 来源:皖江在线


----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座落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东部战区总医院下属原八六医院,于1946年5月12日组建于江苏省兴化县西丁庄,前身系华中第一野战医院。1953年9月23日由浙江省嘉兴县移驻安徽省当涂县,1954年8月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六医院。医院的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一批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是新中国建设的缩影,值得讴歌。

解放军八六医院,建院之初,编制床位1000张,医疗用房2.9万平方米,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医院。1958年总后在该院召开全军医院工作现场会,被原南京军区荣记集体二等功。1963年出版了我国、我军第一部医院管理学专著《军队医院管理》一书,开创了医院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先后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人才,如一等医务模范、一等功臣陆颖威,战斗英雄、骨科专家邵宣,医院管理专家耿希晨、陶乃煌,十一大党代表吴松,十二大党代表孙忆鸿,全国三八红旗手丁亚苏,以及工程院院士黎磊石、科学院院士候凡凡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那么,八六医院作为一所驻军医院,是如何产生两位院士和两位党代表的呢?他们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一代医学宗师、肾病专家黎磊石

黎磊石,湖南浏阳人。家道贫寒,但他天资聪慧。早年毕业于长沙湘雅医学院,学习勤奋,是学校的高材生。大哥黎鳌,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从事烧伤专业研究的专家;二哥黎介寿,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普外科专家。兄弟三人号称“黎氏三院士”,国内外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

黎磊石是黎氏三兄弟的老三,早年就职于国民党三军联勤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前身),1955年作为人才调入八六医院,任热带病科主任,从事疟疾、血吸虫病、血丝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病的研究;后期又进行肾病研究,医院专门为他建立了热带病实验室。

据实验室护士“上海娃娃兵”张继娥回忆,黎主任对工作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为了观察锑剂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八月份的天气相当炎热,实验室更是闷热无比,那时连个电风扇都没有;但他亲自为病人做大便孵化实验,在难闻气味中,他细心观察三角瓶里有无尾蚴活动……。原八六医院内二科医生张王生回忆:“我当年在黎主任手下当住院部医师,他知识渊博,工作严谨,思路敏捷。他查房时,管床医生要详细汇报病人病情,他还不时提问。其实,黎主任对全科每位病人的病情都了如指掌,任何人都瞒不了他。所以查房前,每位管床医生都要熟悉病人的病历病情。不少医生有时被黎主任问得不知所措。他查房善于向医生提出问题,又能深入浅出地解答问题。”黎院士掌握几门外语,能及时掌握当前世界最新医学动态。张王生医师说,那时我们既怕他,怕他批评;又喜欢他,因为随他能学到医学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新知识。

原八六医院老院长邓诗超的后勤学院校友、原20军59师卫生科科长吉太明回忆:1966年至1969年,部队在当涂丹阳湖围湖造田,当时该地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且流行较快。几百名大学生下放到丹阳湖农场劳动锻炼,因缺乏对这种病的防治经验,不少人被感染,出现了病死现象。当时这被称为“老鼠病”,整个湖区都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人人自危,谈鼠色变。原南京军区责成八六医院组成医疗队进驻丹阳湖农场。于是,黎磊石主任带队进驻到我们师医院,我负责接待,与他同住一室。一方面负责照顾他的起居,一方面跟他学习。他工作严谨,顾不得休息就到各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师医院住了十多名病人,他亲自严密观察病人,制订治疗方案,守护在危重病人床前,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他总结出“高筑门”(房间门槛筑高以防老鼠进入)、“察三期”(观察病人发烧期、休克期即出血期)、“少尿期”一套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成功经验,从而杜绝了此病的发生,保证了部队的人员健康。

黎磊石是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他长期担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曾任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对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发展贡献卓越。探索IgA肾病的发病机理,革新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快速肾活检技术,成功率达99.7%。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治疗尿毒症。在国际上首先应用霉酚酸酯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倡导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在诊断治疗上的贡献遍及肾脏病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为传统医药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他从医60年,热爱病人,医技高超,医德高尚。培养无数顶尖学生,被称为一代医学宗师。

拼搏进取的侯凡凡院士

侯凡凡,1950年10月生,祖籍江西。父亲是位老红军,母亲候震,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老革命;凡凡还有个弟弟叫候亦凡。侯凡凡1968年入伍,当过饲养员,养猪、做饭样样干,因此曾被人戏称为“猪倌”。后考入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八六当一名内科军医。

她从养猪女兵,到工农兵学员,再到40岁读博士,45岁留学美国哈佛,59岁当选中科院士。一路走来,由于勇于拼搏进取,她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两项;她的一项研究成果,被国际誉为“改变了慢性肾脏病治疗的策略”,还获得了“中国医师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等多种荣誉。

侯凡凡学习刻苦勤奋,对病人服务态度好,病区里的病人都夸“侯医生细心、服务态度好,不笑不开口,让人有种亲近感。”因此,侯凡凡在院里常受到嘉奖。她曾说过,作为一个称职的医生,光凭热心、细心的优良服务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病痛。为弥补自己医学基础差的先天不足,她自学英语。那时,邓诗超刚到八六医院工作,每天都提前上班,他在办公室能看到她每天都提前一小时在六病区阳台上背英语单词。由于她的刻苦努力,被原南京军区选拔为技术骨干培养,后被原南京军区总医院作为人才引进到该院,师从黎磊石。她有数10篇医学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并获多项科技奖。八十年代末,她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肾病科作为人才引进,后来又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作为客座教授多次出国讲学,为祖国争得了荣誉。2010年,她以高票通过,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为数不多的女院士。

2017年5月29--30日,解放军八六医院发小在马鞍山市及八六医院举行聚会,百忙中她与丈夫張力威还有弟弟亦凡专程赶来聚会,发小和闺蜜相见格外亲切,她一点也没有大专家的“架子”,很低调。不少发小说:“她还是我们儿时的凡凡姐!”原院务处许青副处长的二女儿许建新因事要提前回北京,建新与她告别两人相拥而泣,不少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候凡凡与发小们一样戴上红领巾,打着少先队队旗,在舞台上高唱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她对邓诗超夫人聂寒娟说:“寒娟大姐,我好像又回到了60年以前的少年时代!”她和发小们还去八六大院游览儿时玩的大草坪、桃园、奶牛场、礼堂以及住过的房屋,参观了《院史馆》,还去当涂游览了“三塔两浮桥”遗址,真是流恋忘返,她激动地说:“当涂是我第二故乡,是我养育之地,八六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出发地,八六是我永远的家,希望八六的明天更美好!”

侯凡凡作为优秀党员,2012年出席了党的十八大。她曾对采访她的记者动情地说:“我是军队的女儿,普通一兵出身,今天有点成绩,都是党培养的结果,党给了我一切,我的一切要献给党,献给人民!” 

八六医院两个党代表的故事

八六医院作为一家驻军医院,6年间有两位同志先后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这在该院的政治生活中是个可圈可点的大事!

勤勤恳恳的十一届党代表--吴松,女,生于江苏海安,1946年初中毕业就参加了革命队伍,随军转战南北,解放后被组织选送到军医大学培养深造。她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医学科学技术,各门功课都是优秀成绩。毕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受到学校的嘉奖。吴松同志毕业后,组织上考虑其丈夫邵宣在八六医院任骨科主任,就将她分配到八六医院消化内科任住院医师。

来到八六,她以病区为家,视病人如亲人。当时消化科主任是沈君明,吴松虚心向沈君明老主任求教,医疗技术和病区管理水平提高很快。后来,她被提升为七病区科副主任、主任,她带领全科人员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受到大家好评,病区被评为“四好”病区,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通令嘉奖。1958年11月,她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受同志们的委托,去北京参加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会议期间,她三次幸福地见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并与周总理及其他中央首长合影留念。

在医疗实践中,她积极挖掘中医学验方、秘方,经过无数临床验证,创造发明了溃疡Ⅱ方,溃疡Ⅳ方。该方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痛苦,还总结写出了论文,在医学杂志上发表。她所在的病区多次被全院树为“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先进典型,出席分部、后勤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1974年,吴松同志被提升为医务副院长,党委分工她负责内科系统和全院的训练工作,她经常深入各病区参加医疗查房、疑难病会诊,对病区医生进行传、帮、带。

1977年,吴松同志被选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唯一的女党员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护理战线的楷模、十二届党代表孙忆鸿,女,上海人,1951年入伍。那时陈毅司令员在上海任市长,朝鲜战事正在进行,急需一批女护理人员入朝。华东军区护士学校在上海市招收一批女生入学培训,她们都是十五、六岁正值豆蔻年华的女青年。这就是后来被陈毅元帅称之为的“上海娃娃兵”,孙忆鸿就是这群娃娃兵里的一个。她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按正规化、现代化要求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白衣战士,她们接受了高质量的护理教学和严格而正规的训练。

1953年11月,她们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护理专业学习。而这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结束,中美双方已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毕业后的180名“娃娃兵”大部分被分配在上海、南京两个大城市里的军队医院,而孙忆鸿和51位同学被集中分配到驻地在安徽当涂的解放军第八六医院。这是一座新建的医院,规模大,1000张病床,号称“中国第一,亚洲第一,远东第一”。不过当时的医院除了医疗主体大楼是现代化建筑外,院内到处都是瓦砾堆、渣土堆,遍地丛生着半人深的杂草。她们一到这里就和大家一起投入到清理、整治环境的劳动中。每天清晨,她们和大家排成横队比赛拔草,她们靠手推肩担搬走了瓦砾、渣土,她们流血流汗毫无怨言。就在这不久后,又遇上了当涂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长江漫堤,大水涌进了当涂城;医院被淹,平地水深4米,院内能行船。病员分批乘船转移到南京总医院、八一等医院。洪水退后,医院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救灾劳动中。孙忆鸿她们和男同志一样,卷起裤腿,撸起袖子就干。有的弄得满身淤泥,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全身像散了架。一个月下来,脸都晒黑了,人也瘦了十多斤;有时生了点小病,咬咬牙,继续干。

孙忆鸿到八六医院工作40多年,先后在骨科、内科、外科等七、八个科室都当过护士长。只要是工作需要,组织上让她到哪她就到哪,用她自己最朴实的话来说就是:“我是一块砖,任党把我搬!党把我搬到哪里,我就干好在那里!”她是这么说的,也确是这么做的。内二科原护士长陈顺华调去总医院工作后,该科的护理工作显得比较薄弱,领导就将她调来八病区。由于她长期在外科系统工作,内科的护理工作相对有些生疏。于是她虚心求教,很快就熟悉了情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不但熟悉了内科的护理业务,还着手建立一整套的护理程序和病区的管理制度。当年,八病区被评为护理工作先进单位。她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如何才能使伤病员尽快地重返战斗岗位。

孙忆鸿同志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最体现突出的是“严格”两个字。她对己严,也对部下严。有位1970年入伍的军队干部的女儿叫张志红,在家娇生惯养,从当卫生员就在孙忆鸿同志的外二科,后来提干当了护士,经过几年锻炼当了护士长。她有一篇回忆文章《你是我一生要读的书》就是写的孙忆鸿:“……许多年过去了,回忆我走过的每一步,整理我纷繁的思绪,我逐渐清晰地看到一个身影,引导我,吸引我的身影,这个身影就是我心中的楷模——孙忆鸿护士长,一位在护理战线辛苦耕耘一辈子的老兵。一种精神,一种不见异思迁,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这种精神培育我逐步成长、成熟。从我踏进病区,从卫生员做起时就一直在你——孙护士长领导下工作。开始,我怕你,因为你的严格;后来,我敬你,因为你的严格;再后来,我学你,还是因为你的严格。严格出自你对事业的忠诚,出自你对人民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你对己严,处处做表率;对工作严,坚决按章办事;对部下严,从不徇私情。严格形成了你独特的人格魅力。可是,你又是那么无私大度,亲切待人,你循循善诱,毫无保留地带教这些新兵。你身体力行,从基础护理做起,教我们懂得如何是关爱;你制定业务学习计划,教我们掌握救死扶伤的本领;你建立奖惩措施,激励我们比学赶帮;你鼓励我们创新改革,学习新技术,攀登新高峰。你传技术,带作风,教做人,我从被动到主动,从外行到内行,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操作到全面管理。多年后,我就成了你——一名护士长。”

1984年初,经医院、后勤第十四分部以及原南京军区后勤部各级组织选举,孙忆鸿同志当选党的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

孙忆鸿在全院欢迎她从北京参加党的十二届代表大会凯旋归来,以及她传达“十二大”精神的大会上激动地说:“我从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八六医院,我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荣誉是党培养的结果。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组织和各级领导的期望!”(作者 邓诗超 伍传平)


[编辑: 芮传荣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