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聚焦 > 正文

前五月我市战新产业产值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2020-06-28 06:03:17 来源:皖江在线

贴上一个类似创可贴的无线体温探测器,用手机便可实时监测体温,数据还可远程共享。疫情发生以来,马鞍山芯海科技有限公司紧盯市场需求,在短时间内研发出的这款新产品,已大量出口到国外,有效避免了接触式测温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为全球抗疫贡献了“马鞍山力量”。

企业“危中抢机”赢市场,产业“逆势走强”满目新。

今年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我市坚持创新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加快产业集聚,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培育发展战新产业。来自市发改委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我市纳入全省考核的34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增长24.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4月、5月当月增幅连续两个月保持全省第一。

强劲上扬的曲线,不断攀升的数据,既是我市“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有力诠释,更以不断壮大的新动能,为产业升级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无限活力。

聚力创新,抢占发展“智高点”

从自供电专利技术全球领先,到业内首创“双引脚”同步整流解决方案,再到率先在氮化镓芯片应用领域进行研发布局,成立以来,安徽省东科半导体有限公司聚力“方寸间的创新”,其自主研发的电源管理“中国芯”,不仅性能跻身国内一流,部分技术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过去‘上门卖产品’,现在‘登门买产品’,这是创新带来的喜人变化。”该公司副总经理杨伟真说,得益于众多关键核心技术的加持,“东科造”芯片已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疫情期间依然订单不断。“去年公司营收在1.4亿元,今年预计达到2亿元。”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战新产业加速壮大的关键支撑。

从面对疫情冲击,用创新筑起“抗寒”屏障;到抢抓“新基建”机遇,用创新勇立发展“涛头”,我市广大战新产业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化为危机”,快步跑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前沿,为高质量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我市还通过“借外力、练内功”,不断提升各类创新平台支撑能力,为战新产业加速壮大汇聚“最强推力”。一方面,我市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借助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创新资源,搭建市级层面的创新合作平台,促成一批合作成果转化落地;同时,通过整合全市创新资源和科技人才,加强与企业、高校的对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不断提升我市创新能力建设水平。

聚焦项目,加速集聚“新动能”

挖掘机不停挥舞巨铲,运土重卡来回穿梭……走进中电泰日升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68万套5G通讯结构件项目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1月10日签约,2月9日启动设计招标,4月25日打桩机进场……为打造“落地即开工”样板项目,慈湖高新区将泰日升项目作为一号工程来抓,靠前服务,加强保障,助力项目建设不断跑出“加速度”。

“项目建设正全力以赴往前赶,所需生产设备也在同步采购之中。”该公司副总经理胡冰表示,“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我们有信心!”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培育壮大战新产业,离不开一个个业态新、层次高、带动性强的项目做支撑。

我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产业升级突破年”活动为契机,突出“招大引强”,积极承接沪苏浙优质产业转移;同时,通过强化项目统筹调度、强力推动项目建设、深化项目谋划储备,努力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持续推进格局,让新动能加速积蓄,新活力持续迸发。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极抢抓“新基建”机遇,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新基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5G、大数据中心等7大领域,谋划储备“新基建”项目373个,总投资32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8.3亿元,用一个个高质量项目,为战新产业发展蓄足后劲。

聚合集群,锻造转型“强引擎”

连日来,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轮对(车轴)分厂的海外订单源源不断。

作为我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骨干企业,今年以来,马钢轨交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一方面积极完成存量订单,一方面依靠稳定的性能和质量不断开拓市场,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

目前,以马钢为龙头,数十家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云集轨交基地,已形成走行零部件、轨道交通铁基材料、轨道交通车辆部件及控制器件、轨道道路建设用产品等四大产业板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战新产业既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稳、跑得远”。如何不断提升战新产业整体竞争力、影响力?我市围绕产业集聚持续发力,通过“引龙头、建链条、育集群”,推动战新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我市以中国宝武重组马钢为契机,支持钢铁相关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智能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等3个省级以上战新基地建设,协同培育若干个市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打造“1+3+N”的产业集群(基地)布局,力争未来集群(基地)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以上。

同时,统筹“三重一创”建设,扎实推进冶金行业污染防控与资源综合利用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石墨烯基复合电极负极、生物医药和关键电子材料3个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促进我市战新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引领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跑出“加速度”。

记者 刘挺 通讯员 梅斌新

[责编: 张琦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