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上岸渔民 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2020-09-01 17:02:21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近年来,为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庐江县实施退渔还湖,渔民上岸后,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发展“莲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走上绿色致富新路。图为黄陂湖区域庐城镇马厂村村民在装运采挖的鲜藕。(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王闽 摄

退捕转产 新岗位更稳定

● “看着江湾越来越干净,心情就很愉悦。”

——马鞍山市滨江公园水面保洁员张周华

当早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马鞍山市滨江公园的时候,“老渔民”张周华就已经到了江边。“我出生在渔船上,十几岁开始捕鱼,对这条江、这片水留下太多的回忆和深厚的感情。”远眺江景,张周华格外感慨。

47岁的张周华祖上都是渔民,亲眼目睹了江岸近年来发生的巨变,他一家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过去渔民们生活在薛家洼江湾,加上岸边的养殖场、工厂等,整个片区杂、乱、差,如今变成了美丽的滨江公园。”张周华感慨地说。去年5月,张周华一家积极响应长江禁捕退捕政策号召,配合地方政府签订退捕协议,上缴了全部渔船,上岸居住。当地政府考虑张周华的实际困难,协调安置他到滨江公园从事水面保洁工作,月收入2500元。

从水上捕鱼到水面保洁,虽然还是工作在那片江湾,但张周华的心情完全不一样。“每天工作8小时,劳动强度不大,收入还稳定。”张周华高兴地对记者说,当亲手捡拾一个个塑料瓶、方便袋等垃圾,看着江湾越来越干净,心情就很愉悦。特别是有时候划着小船处理水面漂浮垃圾,来到曾经熟悉的江面时,心里会有一种全新的自豪感。

渔民退捕转产,“退得出”还要“稳得住”。2019年7月17日,马鞍山市针对渔民的退捕转产专场招聘会拉开序幕,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和含山县、和县、当涂县、博望区、郑蒲港新区人力资源市场同步开展招聘活动,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吸引了全市各区县1000多名退捕渔民前来应聘。

有了稳定的工作,心才渐渐安定下来。如今,张周华对岸上生活充满信心:“新生活才刚刚开始,日子会越来越好。”他说,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妻子也即将找到合适的工作;儿子在工厂学徒出师后,收入也会提高,每年还能攒下些钱,“下一代不用在水上飘泊,而是能在岸上安稳生活了”。

培训上门 新技能添底气

● “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手艺,更有底气!”

——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村民王良胜

“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手艺,更有底气!”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村民王良胜,在当地一家企业里忙着维修机械。

群心村地处长江江心洲,今年39岁的王良胜,和不少村民一样,世代以捕鱼为生。自打他记事起,一家人吃住都在船上,一待就是三十年。每天凌晨,许多人进入梦乡,王良胜一家忙碌的一天才刚开始。

王良胜说,在长江上打鱼的多是“夫妻船”,男开船,女撒网。船上的布置也很简单,几块木板就是一张床,三床铺盖卷和几个锅碗瓢盆,就是一家四口的全部家当。经历过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渔船翻修多次依然坚挺。对王良胜一家来说,渔船虽然破败,却是一家人的希望。王良胜夫妻俩靠着年复一年的打鱼,赡养年迈的父母,供养两个孩子上学。

进入2014年,渔业资源日渐衰竭,传统的捕捞作业渐渐难以为继。王良胜心里明白,再继续捕下去,鱼越来越少,收入也会越来越少。“运气好的话,一天能有一百多斤鱼,运气不好的话,也就十来斤。”

就在这一年,铜陵启动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王良胜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成为第一批转产上岸的渔民,凭着多年积累和政府补贴,王良胜一家人搬进了上下两层的楼房,告别了“水上漂”的日子。

可常年靠捕鱼为生,技能单一。“我实在想不到,离开了这片江,我能干什么。”王良胜说。

这时,当地政府部门雪中送炭,上门组织渔民进行技能培训,王良胜立马报了名。掌握了一技之长的他有了底气,很快就在家门口找了份维修工的新工作,月收入4000元。“生活总是要向前看,我们要保持乐观,学会在微笑中告别。现在学会了本领,靠自己勤劳双手,一样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社保覆盖 新生活真踏实

● “政府部门为大家积极办理养老保险,让我们免除后顾之忧。”

——繁昌县荻港镇退捕渔民孙言花

8月24日,繁昌县荻港镇退捕渔民孙言花在芜湖加瑞食品公司年糕成形车间忙碌着,她在这儿已经工作一周了,逐步适应了上岸后新生活。

“政府部门不仅为我们送技能、送岗位,还为大家积极办理养老保险,让我们免除后顾之忧。”孙言花高兴地说。

省政协专题调研显示,由于退捕渔民群体特殊,相关的社会保障依据不足,他们的社会保障措施没有跟上,而且渔民年龄结构不一,具体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建议要在渔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就业帮扶、子女就学方面予以倾斜照顾,提高补贴标准。目前,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已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按规定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并在全省统筹安排基层干部结对帮联退捕渔民,实现精准帮联、全过程管理。

稳步推进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工作,繁昌县采取县、镇、社区三级联动的方式,认真梳理政策,优化办事流程,将全县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纳入保障范围。

据介绍,截至7月底,繁昌县已将符合条件的140名退捕渔民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另外还有5位正在上大学的渔民子女,在学业完成后,也可享受到社保或者居保补贴。繁昌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认真落实上级要求,坚决做到政策不漏项、参保不漏人,确保退捕渔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工作落实到位。”

转型发展 新业态增希望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生态渔业经济,促进了上岸渔民增收。”

——淮南市毛集实验区负责人

“自从上岸后,我们兄弟俩就在焦岗湖畔开了这家餐馆,每天能接待40多位游客,年收入有8万元左右。”8月27日,记者在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焦岗湖畔的渔之味餐馆见到李万飞时,他正在餐馆后堂忙着炒菜。

李万飞今年三十出头,曾经是焦岗湖上的渔民。2017年,焦岗湖实施退网还湖工程,湖区内渔民全部上岸。渔民上岸之后,李万飞和大哥李万宏商议,利用焦岗湖的旅游资源,开起了这个800平方米的渔之味餐馆,每天进出顾客络绎不绝,生意甚是红火。

做活水经济,打好生态牌。近年来,淮南市高度注重焦岗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通过撤网(撤堤)还湖、移栽水生植物以及湖泊鱼类增殖放流等措施,使焦岗湖水域生态环境得到了优化,维护了焦岗湖生态环境,保护了焦岗湖生态多样性。

退网还湖后,毛集实验区重新规划了焦岗湖的发展路径,依托有利的自然条件,成功打造了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如今,这里已经是拥有6万亩水面、有着“淮河大湿地、华东白洋淀”美誉的国家4A级景区,每年吸引合肥、蚌埠、阜阳、六安等周边城市游客达100多万人次。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继续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鼓励有条件地区的退捕渔民从事摇渔船、唱渔歌、讲渔事等旅游服务,发展生态渔业经济,促进了上岸渔民增收。

捕鱼的湖区成了风景区,让上岸渔民转产就业有了新机遇。记者发现,在渔之味餐馆,除了招待各方来客的美食,还有焦岗湖鸭蛋、莲子、芡实等旅游产品,多种经营让李万宏、李万飞兄弟俩尝到了渔民上岸的甜头。“回想以前在湖里的‘水上漂’生活,居无定所,收入微薄,还对水面造成污染。我们现在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学会向生态要效益,在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实现发展、过好生活。”( 本报记者 聂扬飞 朱胜利 范孝东 本报通讯员 徐瑞成)

[责编: 邵国权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