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就业不出门 家中把钱挣

2020-09-21 15:14:28 来源:人民网

“带好娃,种好田,一天还挣几十元。”

这句顺口溜,如今在安徽灵璧县娄庄镇的姚山村广为流传。说起缘由,这还得归功于当地“扶贫工厂”居家就业的特有扶贫模式。

年近六旬的曾庆玲是姚山村居家就业扶贫模式的受益人之一。李希蒙摄

一台渔具别针机,是曾庆玲家中多出来的物件,别针机不大,和老式缝纫机相当,但却是她眼里贴补家用的宝贝。

年近六旬的曾庆玲,因身体原因,三年动了两次手术,加上女儿重度残疾,2014年被识别为村里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计件的稳定收入,解决了家里的日常开销,生活有了保障。关键是厂里统一把机器配送到家,说是在厂里上班,其实是搁家里头做活,不出门就把钱挣了,还能照顾女儿。”简单朴素的话语,曾庆玲道出了很多有劳动意愿贫困户的心声。

2017年5月,在扶贫工作队的牵头下,姚山村一座废弃的村小经过修缮装修,摇身变成了村里头的“扶贫工厂”,不仅让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就地就近就业,还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年一手参与筹建“扶贫工厂”的姚山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戴安君介绍说,扶贫工厂有别于各地的扶贫车间,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工厂建在村里、就业不出家门、工资按月发放、助力精准脱贫”的居家就业扶贫模式。

工厂负责人赵跃告诉记者,“贫困户通过居家就业,既方便照顾家庭,又增加了工资性收入,时间自由,活儿轻便,为激发群众自我脱贫意识,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保障。”

渔具扶贫车间带动了全村近半数贫困户家庭实现“居家就业”。李希蒙摄

和曾庆玲一样,同村村民陈泽岭也在“扶贫工厂”谋得一份活儿。不同的是,他是厂里头为数不多到岗上班的工人,名副其实的家门口“上班族”。

今年34岁的陈泽岭,父母年事已高且病患缠身。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一下子因病致贫,也成了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说起多年前的家境,如今已经在扶贫工厂当上工人的陈泽岭依旧心里不是滋味。在扶贫工厂,一份看护自动下料设备运维的工作,让他有了稳定收入,也让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他,找回了自信。

在进厂之前,外出务工不好找,家里老人又放心不下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陈泽岭,但自从2017年进到村里的“扶贫工厂”上班,陈泽岭出家门进厂门,实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

截至目前,该扶贫工厂长期固定用工126人,其中在厂务工6人,居家务工120人。值得一提的是,贫困户多达82人,占到全部用工人数的65%。几年下来,最让戴安君欣慰的是,扶贫工厂带动了全村近半数贫困户家庭实现“居家就业”,户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

[责编: 陈希颖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