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媒体看马鞍山 > 正文

昔日脏乱差 如今美如画

2020-11-20 10:06:58 来源:人民政协报

“从前的薛家洼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成为马鞍山的城市生态客厅。”民进会员、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观明在论坛中这样介绍马鞍山薛家洼码头的今昔对比。

马鞍山,坐拥79.12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凭借长江断裂带造就的丰富铁矿资源,1956年因钢设市,并衍生出不少相关产业。但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沿江产业布局密集、产业结构偏重、污染排放大,宝贵的岸线被大量非法码头、砂场占据,长江生态系统频亮“红灯”。地处长江东岸、占地986亩的薛家洼生态环境问题更是突出,原有非法码头3家,散乱污企业7家,固废堆场1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个,危旧民居96户,停靠渔民作业船、住家船223条,被戏称为“五毒俱全”。

“长江生态环境之‘病’,本质是发展方式和理念之‘病’。”朱观明说。

为全面整改长江生态突出问题,马鞍山以“水清”“岸绿”“产业优”为目标,打出一系列生态治理组合拳。用两个多月时间拆解完5146条渔船,11260名渔民全部上岸变市民,还长江以休养生息;先后整治市域684家散乱污企业,拆除153家非法码头、22家船舶修造厂,严禁岸线1公里内新建工业项目、5公里内新建重化工污染项目;对全长23公里、沿江纵深1-2公里约30万平方公里的东岸岸线资源科学规划,采用大地景观手法,建设融“环境、生态、景观、防洪”为一体的滨江绿色风景线。

朱观明从“马鞍山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启示:坚持提高政治站位,正确把握和处理长江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落到实处;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在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坚持加强协调协作,以健全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长江生态整改成效。

“现如今,马鞍山的生产岸线变成了生活岸线、景观岸线,滨江夕阳、江豚戏水,昔日‘脏乱差’,如今‘美如画’。如果有更多的沿江城市加入到绿色发展的行列中来,‘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必将早日重现。”朱观明说。

[编辑: 陈希颖 ]
分享到:
12/29 竣工通车!
12/27 马鞍山慈高区获批国家创新积分制试点
12/22 马鞍山:打造长三角“白菜心”
12/16 安徽马鞍山:当好生态修复“模范生”
12/15 从“环境洼地”到“生态福地”
虽已入冬,在横跨长江两岸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江风徐来,吹面不寒。有着“网红打卡地”之称的薛家洼生态园里,草木茂盛,不远处长江航道轮船往来,汽笛悠扬,吸引众多游人驻足欣赏美景。 [详细]
12/10 马鞍山盘活土地“内存”
12/03 相邻一家亲 相融创共赢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