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媒体看马鞍山 > 正文

马鞍山市含山县:新思路绘就脱贫致富新画卷

2020-12-07 16:31:53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含山12月7日消息(记者汪称)12月5日一大早,伴随着冬日的阳光,掺杂着嘈杂的机器轰隆声,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干净整齐的厂房里,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粮食深加工增添脱贫新动能

“别看这稻田边的香根草已经变黄了,它可是大有作用的。我们的香根草是专门从外地引进,种在我们的稻鱼、稻虾、稻鳖生产基地旁,既可以吸引害虫产卵,防止水体受病虫害影响,又能够减少稻田农药的使用,同时在稻田两边都安装了多台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比起传统的药物防治病虫害,现在的种植真正做到了绿色养殖。”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负责人马总向记者介绍。

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汪称摄)

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品牌大米生产、加工与销售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有机、绿色水稻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种养结合、控肥控药,创建的“小河村”牌大米通过了农业部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

同时为了打造现代化销售体系,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马鞍山市联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立6家300平方安徽联邦放心粮油实体示范店,公司的“小河村”牌大米获得市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

除了大米,联邦农业的“小河村”牌米酒也飘来了香味。“我们的酒都是采用最原始的制酒工艺,将稻米粉碎,经过一个月的发酵再回蒸,是非常纯正的原浆酒。”马总指着眼前的稻米酒糟向记者们说到。“现在我们的锅巴、米酒等都是直销长三角地区的,不愁销路。这样的大米深加工,一方面是给同类企业一个示范带动的作用,一方面是以这样延长生产链的方式增加工作岗位,为贫困户增收,最后是希望以此为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

据了解,联邦农业公司帮扶了以贫困村东山村为主的贫困户305户,年为贫困户增加收入96.9万元。同时,对口帮助东山村发展集体经济,年增加收入3.6万元。吸纳23名贫困人口在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2-4万元,年支付工资69万元。此外,公司在仙踪、林头、昭关、清溪5个镇9个贫困村开展品牌粮食订单扶贫项目,每百斤加价5 -10元,每亩增收100元左右,为广大农民增收274万元。

文化帮扶开出“致富果”

来到白马村,老远就听见热烈的锣鼓声......祠堂门口,白马村农民腰鼓队正在表演,祠堂里面,农民小乐队正在演唱老人们自己编写的民间小调《脱贫攻坚奔小康》,祠堂周围,孩子们做着游戏,老人们织着毛衣、嗑着瓜子、唠着家常。

白马村村民的腰鼓队表演。(央广网发 汪称摄)

白马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祝贺告诉记者:“当初选择文化扶贫是考虑到白马村的现实情况。村内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并且,村里因病因残致贫的人比较多,没有那么多劳动力来发展产业。结合村情实际,争取外力,挖掘潜力,发挥自身动力,加上白马村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很早的一段历史,像民间扎彩、庐剧这样的文化形式一直都在传承。经过深入摸排并走访村内文化爱好者,挖掘到许多白马村本土文化人才,打造了文化活动队伍。现在不仅我们村的文化振兴做起来了,周边的几个村也在积极加入进来。”

据了解,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白马村后,配合村两委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把村部大、小会议室作为村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农家书屋,并充分保障活动经费,乐器也是由社会捐赠和政府帮扶,解决了白马村文化活动场所、设施不足等硬件方面的问题。

自2017年以来,白马村坚持举办新时代大讲堂活动,每年举办活动近10场。还邀请市艺术剧院来白马村演出黄梅戏专场,150多留守老人观看;每年春节前夕邀请市政协书画院书法家到村为村民现场书写春联;工作队利用电影放映设备向群众播放扶贫宣传片、电影、庐剧等内容,为推进白马文化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平台。

文化传承有新貌,文化扶贫才有力量。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关注贫困村下一代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在贫困村下一代中培育求知、向上的积极氛围,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播,为文化、教育改变贫困村面貌继续力量。祝书记望着祠堂门口奔跑的孩子们告诉记者,“我们还向市里申请了贫困救助,为留守儿童争取到每年参加免费夏令营的机会,让山里的孩子们也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

2016年白马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7年白马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村所有贫困人口已于2019年实现脱贫。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1.62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2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88%、32.4%。白马村从一个贫困村逐渐变成了周边群众称赞、羡慕的文明村。

暖民心助力脱贫加速度

干净整洁的道路,种上两排棕榈树,悠长的木制长廊,映入记者眼帘的大宣村党群服务中心比想象的要宽敞明亮。曾经是马鞍山市28个贫困村“困中之困”的大宣村,此时的村容村貌已俨然不同。

整改后的大宣村党群服务中心。(央广网发 查亚栋摄)

“我们村党群服务中心之前是一个废弃的村部小学,阴暗潮湿。现在经过整改,环境好了很多。村民们平时都爱来这里唠家常,他们每天就在这条长凳上跟我坐在一起,说说村里的事”。大宣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后方站在长凳旁,边指着边说道。

“原来去年大宣村发生过一次旱情,100亩良田绝收,扶贫工作队立即成立了五个抢修小组,顺利抢修了抗旱泵站,因为抢修及时,我们村那年的粮食收成未受旱情任何影响,家家户户的收入也得到了保障。也因为那次事情之后,村里老百姓对扶贫村干部有了信心和信任。我们村干部也收获了民心。” 陈后方书记谈起村民们的信任和配合让他很感动。

张俭升家原来是贫困户,因为爱人长期患有糖尿病,儿子儿媳又常年外出打工,家里的收入只能依靠他一个人。经过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张俭升每年在村里务工就能收入8000多元。为了回馈村里的照顾,他又主动承担村里日常卫生保洁的工作,算上这份,张俭生在村里得到了4份工作,生活忙碌了,腰包也鼓了,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加有了信心。

大宣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稻鱼综合混养,仅该项目今年便为村集体增收了10万元。同时,该村争取了专项资金785.7万元,对覆盖全村的5328亩农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改造后的农田对大户的吸引力更强,大户流转后,村民就近务工的机会多了,外地务工的年轻人也开始有了回到家乡的打算。

据陈后方书记介绍,大宣村还谋划引进了湖羊项目。村里没办法处理的、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秸秆,变成了湖羊的主饲料。村民们可以把家里的秸秆运到养羊基地,还能增加劳务收入。同时,羊粪还是一种绝佳的肥料,减少了农田里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提高了大宣的稻米品质。

物质上的脱贫大大改变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实实在在的腰包鼓了让村民的民心更稳。接下来,陈后方书记说:“村民们现在对我们都十分热情,也让我们感觉到辛苦和努力没有白费。大宣村有这个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在乡村振兴的大部队中不再掉队,不再落伍。”

一把香糯的大米、一杯清香醇厚的米酒、一曲婉转的民间小调,落实到一个个扶贫的艰巨任务里,把含山县扶贫工作从“书面语”变成了贫困户看得见摸得着的“银行卡”,打造出含山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编辑: 陈希颖 ]
分享到:
12/29 竣工通车!
12/27 马鞍山慈高区获批国家创新积分制试点
12/22 马鞍山:打造长三角“白菜心”
12/16 安徽马鞍山:当好生态修复“模范生”
12/15 从“环境洼地”到“生态福地”
虽已入冬,在横跨长江两岸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江风徐来,吹面不寒。有着“网红打卡地”之称的薛家洼生态园里,草木茂盛,不远处长江航道轮船往来,汽笛悠扬,吸引众多游人驻足欣赏美景。 [详细]
12/10 马鞍山盘活土地“内存”
12/03 相邻一家亲 相融创共赢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