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聚焦 > 正文

做好水质监测 守护一江碧水

2021-02-22 01:30:03 来源:皖江在线

“PH值7.13,溶解氧9.25mg/L,氨氮0.286mg/L……参数正常!” 2月19日一大早,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张灵就和同事们来到姑溪河当涂水厂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查看设备运转情况,开展日常维护。

“水质自动监测站会将数据实时上传。尽管在后端就能够进行数据监测,但现场的日常维护、设备校准和数据比对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上午我们计划跑三处。” 张灵告诉记者,今天的第一处水质监测站点,是省控断面,也是当涂县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点,关系着当涂县城及郊区群众的饮水安全。

在站房内,记者看到,多台蓝灰色立式仪器正在对抽样的水质进行监测。张灵轻触显示屏,打开设备柜体,仔细地查看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情况。

“这些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线分析’,精准又高效。” 张灵一边娴熟地查看,一边向记者介绍,“国家对于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障水质安全,日常水质监测参数已增加到‘9+X’,9是指被测水体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以及浊度等参数,X是指特征因子。”

在查看一切正常后,张灵和同事们赶往下一个站点——姑溪河大桥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你看!为保证水质采样精准,远处那座桥墩正下方的浮筒就是自动取水口,这样利用桥梁结构设计的取水点,既可以精准采集到控制断面的水体样本,也不会影响航道运行。”

据张灵介绍,我市自动设施建设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仅水质监测方面,全市就有7座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10座省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去年还新建了11座入河排污口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8座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在运行。

尽管自动设施建设趋于完善,但每个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工作人员们仍会来到国控断面、省控断面,手动对水质进行定期采样检测分析,确保水源监测精准。

上午11点,张灵来到了第三个站点,位于姑溪河入江口的水质自动监测微型站。“这座站是去年新建的,别看规模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张灵指着屏幕上的水质参数说道。

在查看好设备后,张灵和同事们还爬下堤坝迎水面,查看取水口的情况。“这是姑溪河入江的最后一道关口,至关重要。”在张灵看来,像这样对同一条河流不同断面进行水质监测,既可以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及时预警,而且当水质发生异常时,也便于污染溯源。

中午12点多,张灵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相关工作。新的一年,我市水质监测工作将有哪些举措?对此,张灵表示,今年我市将新建15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届时,全市的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络将更加完善。

文/图 记者 任德玲 通讯员 徐丹丹




[编辑: 邵国权 ]
分享到:
02/20 张岳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
02/22 袁方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扩大)会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2月20日,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袁方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扩大)会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有关会议、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抓好中央巡视整改、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意识形态等工作。 [详细]
02/22 抓项目促转型 攻坚战鼓声声急
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 2月1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项目攻坚年”动员大会,向全市上下发出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动员令”。 [详细]
02/22 扮靓美丽乡村不负春
新年伊始,走进当涂县农村,在主要道路两旁、村庄内外都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该县日出动2000人次、机械100多台套,日清运垃圾150吨,打响了新年人居环境整治“第一枪”。 [详细]
02/22 “取经”智造 提速转型
为落实落细“项目攻坚年”活动部署、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2月20日下午,由市经信局牵头组织,来自含山县、马鞍山经开区的50多名企业家走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深入马钢智园等智慧制造项目现场,通过实地参观、交流学习,“取经”宝武马钢在大力推进智慧制造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 [详细]
02/22 自主创新 助企发展
2月21日,技术工人正在润滑油灌装生产线作业。位于雨山经开区的金雪驰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专业研发生产润滑油(脂)、防冻液、尾气处理液以及车用养护用品,目前拥有授权专利46件,其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占比达90%。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该公司2020年开发了20款新产品,今年计划新增25款,同时,将继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风电润滑油、植物基变压器油等高端产品上努力实现进口替代。 [详细]
02/22 使命在肩 不负人民
2月20日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播出第三集《使命在肩》,以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攻坚为主要内容,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这场脱贫战役中生发出的强大力量,在我市激起了广泛共鸣共识。 [详细]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