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的壮举 历史的转折

2021-04-16 11:25:25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  邓小平同志在金寨期间使用过的竹节瓷茶壶。    本报记者 程兆 摄

巍巍大别山,铮铮英雄魂。70多年前,刘邓大军千里行军,直入群山,成为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点。

历史的指针拨回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但是敌人在装备和数量上仍占优势。面对严峻形势,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决策,转入全国性的战略反攻,并将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主要突击方向。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壮举

在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一张左上标有4个“A”、“绝密”的电文手稿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熟悉的“毛体字”,无疑是毛泽东同志亲拟,这便是指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电报。

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后,迅速展开鲁西南战役。正当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文,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4A绝密”,最紧急的电报!“不要后方”,最大胆的决策!

然而这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1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须休整补充。

7月28日,刘邓给中央军委回电,如实陈述了部队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段时期,等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挺进。

没想到次日毛泽东便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3个“A”的绝密电报,直陈“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这让刘伯承、邓小平深深感受到形势的严峻以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他们寄予的重望。两人立即复电:“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

实际上不到半月,在收到“3A”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便率军南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

闯过黄泛区,血战汝河,强渡淮河……经过20天,刘邓大军胜利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利刃插进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

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同心

黄褐色的瓷釉,竹节形的壶把,南瓜状的壶身,壶腹上爬着两条醒目的修补痕迹,这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期间,邓小平在金寨使用过的一把瓷茶壶。它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率领千军万马驰骋大别山区的战斗历程和艰苦生活,更见证了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鱼水深情。

胜利挺进大别山后,刘邓大军迅速分兵向预定地区实施战略展开。第三纵队全部在皖西,分成两路进军,经过半个月连续作战,先后解放10个县城。1947年10月8日至10日,三纵在六安发起张家店战役,毙伤国民党军副团长以下500多人,俘虏副旅长以下4300多人。这是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以来,第一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打开了皖西斗争的新局面。

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远离晋冀鲁豫解放区,失去后方支援,不仅缺医少药、难以补给粮食,而且连续行军作战,没有机会休整,面临严重困难。在战斗中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后,刘邓大军把发动群众作为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严守纪律,关心群众”是关系部队能否在大别山扎根的大事,广大指战员都能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尽可能地减轻群众负担。

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挖掘整理了这样一则买鸡蛋的故事:

邓小平同志在沙河乡楼房村前方指挥部期间,隔壁吴大娘看到他和大家一样吃着稀饭和青菜,心里很过意不去,便把准备留给女儿坐月子的一篮鸡蛋煮熟,让警卫员拿过去送给邓小平。邓小平当然不肯收,让警卫员给吴大娘一块银元。熟料吴大娘非常生气,见反复劝说对方还是不肯收,硬是把鸡蛋提到邓小平屋里,转身就走。这时进屋的刘伯承了解到事情经过,便教邓小平一个“老办法”:“我们临走时,把钱留在她家神台上。”

军爱民,民拥军。皖西老区群众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他们尽最大力量支援部队。当三纵向霍山展开时,当地政府筹集军粮300多石、担架几百副,安置伤员300多名。张家店战役时,参战民工和地方武装有2000多人,仅晓天一个地方就筹措大米100多石。

刘伯承曾动情地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

奋斗

沙河乡楼房村的红色驿站里,片片灵芝或组合成开屏的孔雀,或拼接为挺拔的松树,别致的造型令游客爱不释手。有着30多年灵芝种植历史的沙河乡,如今不仅是红色之乡,更是金色之乡。

青山脚下,清渠之侧,沙河乡黑色的遮阴大棚一个挨着一个,一眼望不到头。这些大棚的经营者是安徽活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文海,他从1986年就开始种植灵芝。

“金寨自然环境好,栎树生长密度大,生产的灵芝所含微量元素更丰富,因此非常受市场青睐。”李文海说,近年来,公司流转210亩土地,打造拥有500个大棚的活力源灵芝种植示范基地,年产灵芝、桑黄和天麻达100吨。2020年,该基地跻身全省“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

周畈村村民方作超年逾花甲,在活力源灵芝种植示范基地务工七八年,已成了种植灵芝、桑黄的老把势。

“一个月能挣4000元,我这把年纪,在家门口就业比外出打工强!早在前年,我和老伴就摘掉了‘贫困帽’!”方作超说到这,满是自信的笑容,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

在上世纪90年代,沙河乡群众曾大规模种植灵芝、加工灵芝、销售灵芝。如今随着药材检测日趋严格,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难以保证质量,更难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沙河乡党委书记熊涛说:“我们乡帮助活力源生物科技公司,建立了力源食用菌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在基地务工、领种1个至2个灵芝大棚等方式,带动全乡56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本报记者 张理想)

【红色记忆】

大山深处的“红色灯塔”

——探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

个急弯,又一个急弯,再一个急弯……大约40个急弯之后,汽车才翻跃金寨县斑竹园镇通往沙河乡的S448省道柏树冲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就位于沙河乡楼房村的周氏老宅。

这是一片青砖黛瓦的质朴院落,“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的行楷牌匾高挂在门楣上。周氏老宅始建于乾隆三十年,至今有250余年历史,两侧现已建起农家小楼,一畦畦的油菜花开正盛,在清凉的春风中摇曳生姿。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南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刘邓大军司令部组成两个指挥部:刘伯承、张际春率后方指挥部、一纵队转到外线;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率前方指挥部及二、三、六纵队留大别山坚持内线作战。

“1947年12月30日,邓小平率领前方指挥部进驻沙河乡楼房村周氏老宅,到1948年2月25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离开,在此运筹帷幄56天,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路线、方针与政策,对指挥刘邓大军内线作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沙河乡党委书记熊涛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如数家珍。

走进指挥部旧址,一块块展板、一幅幅照片整齐排列,翔实地讲述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壮举及其在金寨的奋战历程。熊涛介绍,进驻周氏老宅期间,前方指挥部指挥刘邓大军解放了23座县城,歼敌正规军7000余人、反动地主武装800余人,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地区的战略展开,并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了脚、深深地扎下了根。

沙河乡南接湖北麻城市,西邻河南商城县,是闻名遐迩的“银杏之乡”“灵芝之乡”。“我们乡既有优质的绿色旅游资源,又有厚重的红色旅游资源,每年来自邻近省份及合肥等地的游客达3万多人。”熊涛介绍,当时周氏老宅共67间,现在仅存30多间,金寨县已经把指挥部旧址修缮列入“十四五”规划,力求恢复到原有规模,为游客留住珍贵的红色记忆。(本报记者 张理想)

【今日新貌】

六安市金安区张店镇——产业扶贫富农家

春到大别山,映山红遍染山野。张店镇,是六安市金安区九十里山水画廊上最美拼图之一,74年前却是激烈的战场。

1947年10月8日至10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把握战机发起张家店战斗,毙伤国民党军副团长以下500多人,俘虏副旅长以下4300多人,取得了挺进大别山以来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的首次大捷。

大别山石窟、皖西大裂谷、洪山寨……如画美景吸引无数游人来到这片昔日的战场游玩踏青。“每到周末,我们都会接待来自六安、合肥等地的游客,他们可以参加根据张家店战斗改编的互动体验活动,还能买到当地农户自种自养的土产品。”张店镇九月山庄负责人陈阳说。

“‘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有效带动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商贸流通等相关产业,让群众尝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甜头。”张店镇党委委员丁晶介绍,除了做好旅游产业文章,该镇大力发展“金安脆桃”特色产业,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金冲村村民姚厚宏曾是一名贫困户,2016年开始种植脆桃,从最初20亩到如今70亩,桃园年收益达17万元。“春看桃花,夏摘脆桃,红彤彤的桃,红彤彤的钞票,一年更比一年好!”说起桃园,姚厚宏绽开了笑容。

丁晶说:“截至去年底,全镇脆桃种植面积达2.8万亩,年产鲜桃9000万斤,产值2亿元。脆桃,让许多农户走上了致富路。”(本报通讯员 蒋国婷 本报记者 袁野)

临泉县吴营村——红色景点成旅游地标

临泉县韦寨镇吴营村,一个不起眼的皖北小村庄,却不断迎来参观缅怀的游客,追寻74年前刘邓大军在临泉的光辉足迹。

1947年底到1948年初,刘邓大军在吴营村设立后方指挥部,驻守88天,指挥部队与国民党反动军队作战,发动当地群众开展革命斗争,试点开展土地改革,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友谊,在临泉大地播下革命火种。

为再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及转战淮西的辉煌历程,自2013年起,临泉县在吴营村建设并不断完善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纪念馆占地6000多平方米,展厅分为“转折前夜”“千里跃进”“挥师临泉”“精神永驻”4个部分,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通过景观塑造、模拟指挥、战争场面,配以浮雕、绘画、照片等,逼真地再现了刘邓大军在临泉的战斗生活全景。淮西指挥部旧址更是按照当时原貌布局,陈列电台、纺车、织布机和桌椅板凳。

村民韦连庆今年已89岁,只要有空闲,他都会到纪念馆当义务导游。“解放军来时,村民们主动把最好的房屋腾出来。刘邓首长在村内东北角的韦玉民家住了18天,在我家安放电台和发报机等设备。”韦连庆动情地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到纪念馆参观的党员、干部、群众、学生络绎不绝,我们每天接待参观团队达40多个。”讲解员王娟介绍,“今年初到现在,纪念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 本报通讯员 赵怀勇 本报记者 张理想)

[编辑: 吴曲波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