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打造长三角绿色“菜篮子”“米袋子”

2021-04-29 17:48:20 来源:安徽新闻网

让“皖农”品牌闪耀长三角

4月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我省要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今年计划建设示范基地100个;培育“皖”字号知名品牌,今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

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是安徽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分工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也是发挥优势并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自去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一大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速集聚,一大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培育壮大。

要做好“绿”文章。大力发展适宜当地发展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抓好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确保“餐桌安全”。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回收利用、生物有机肥料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推广,不断探索农产品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要打响“特”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农产品打出品牌、创出特色、做精做专,从而在品牌如云、物产丰盈的长三角农产品消费市场脱颖而出。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等总体要求,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将具有安徽特色的绿色农产品销往千家万户。

要用足“统”方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涉及种植、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环环相扣则事半功倍,环环脱节则事倍功半。学会和用好系统思维,将基地建设作为“一盘棋”来下、“一张网”来织。统筹加强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保障,探索绿色农产品良性发展路径。

要走稳“融”道路。等高对接长三角区域大发展,匹配长三角农产品高端市场需求,我省必须抓住从传统农业转向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提高思想站位,主动对接沪苏浙,全面搭建农业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和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我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树立长三角区域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标杆。(许蓓蓓)

日前,祁红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制茶师们正抓紧制作祁门红茶。本网记者 潘成 摄

4月25日,肥东县经开区内的安徽惠之园食品有限公司,工人们将加工好的农产品打包装箱,准备通过冷链物流运输发往全国各地。本报记者 许蓓蓓 本网通讯员 张琨 摄

4月26日,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油榨村的蔬菜基地大棚内,村民正在采摘芹菜。本网记者 丁贤飞 摄

一枝凤丹浑身宝

“4月采花瓣和花蕊制作精油、花蕊茶,7月采牡丹籽用来加工食用油,9月采丹皮可入药、制作胶囊,一枝凤丹浑身是宝。 ”4月26日下午,位于铜陵市义安区的铜陵凤丹种植科技开发公司无尘生产车间内,工人师傅正在制作牡丹花茶,已经烘干的牡丹花蕊在明亮的车间里闪着“金光”。该公司董事长聂荣京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累计采收的花瓣、花蕊超过100吨。

铜陵牡丹又被称作铜陵凤丹,其根皮可以入药,与白芍、菊花、茯苓并称为安徽四大名药,是我国名贵药材之一。伴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铜陵凤丹产业已从单一的药用,发展成为了药用、油用、保健、日化、观赏等并举发展的局面。2020年,铜陵将牡丹籽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列入该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动其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分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走入凤丹种植科技开发公司展厅,牡丹花蕊茶、牡丹籽油以及依托凤丹开发出的牙膏、面膜、精油、胶囊等系列产品堪称精致。聂荣京介绍,伴随着原料成本的下降和产能的提升,如今价格“亲民”的牡丹籽油等产品已经“飞出”铜陵,“飞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公司累计销售收入约8000万元,其中长三角区域约占销售额的70%。该公司还通过合作方式在长三角、西南区域打造了27万亩牡丹种植基地。“我们还与江南大学、上海植物研究所等多所长三角院校达成合作。 ”聂荣京介绍。

当前铜陵市义安区正在加快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凤丹全产业链发展,全区建成3万亩凤丹种植基地,已有种植、加工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持续开发高附加值的凤丹特色药用产品、食品和日化品,凤丹全产业链总产值约3亿元,惠及近万人。

铜陵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凤丹在内,该市还围绕白姜、粮油、水产、白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到2025年,每个县(区)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市建立市级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30个。(本网记者 刘洋)

黄精地里产“黄金”

4月25日,记者走进青阳县木镇镇上的华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基地,只见场地上晒满了黄精,阵阵甜香扑面而来。

该公司主营九华黄精的种植和加工,去年与多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成联合体,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000余亩,并实现每亩节本增效621元。 2021年,该公司成功申报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项目。 “政府提供土地约30亩帮助公司扩大规模。还帮我们对接稳定的产品供应基地,并给予一次性奖补。 ”该公司负责人王建凯说。

池州市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积极打造九华黄精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不仅引导县区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还鼓励扩大生产加工规模。如,当年新增林下种植相对集中达到500亩及以上,奖补500元一亩;当年新增育种达到50亩及以上,奖补3000元一亩;新建初级加工厂且年加工量达到100吨及以上,奖补5万元。

安徽省九蒸晒集团负责人宋大伟向记者介绍,公司与安徽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已研发黄精茶、黄精蜜饯、黄精糕点等产品20余种。 “去年我们和江苏电视台购物签订订单2100万元、南京同仁堂签订200万元,现在和旅行社合作,每天都有来自上海的游客到基地参观。 ”宋大伟表示,近几年,黄精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集团子公司——池州市适四时农业有限公司去年销售产值达8000万元,长三角地区占2000万元。

池州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着力为长三角地区输送更多绿色、安全、优质的产品。该市遵循一套班子、一个协会、一个专家指导组、一套政策“四个一”发展路径,打造九华黄精种植、收购、加工、经营的全产业链,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基地、农户+基地”新模式,助力企业深加工,2020年九华黄精的加工量为8000吨,产值达到3.2亿元,其中,深加工产值约2.23亿元。该市还促进黄精产业与文旅、康养等现代产业有机融合,目前新增九制黄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围绕九华黄精三产融合发展,创建了特色小镇和农业强镇。(本网见习记者 阮孟玥)

基地“链”接大市场

“像这种上下匀称、椭圆形的鸭蛋就是合格的。 ”4月25日,在安庆永强集团番鸭育种基地孵化车间内,工作人员汪敏拿着一颗待孵化的番鸭蛋向记者展示。

“从鸭蛋进场、挑选、孵化到最后抓苗,要经过17道工序,历时35天。 ”汪敏告诉记者,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运营,鸭苗出产后会交给农户饲养,并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应补贴,回收符合标准的商品番鸭,最后销往全国各地。

永强集团是安庆市本土民营企业,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番鸭育种基地,黄氏番鸭入选安庆市“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名单。 “鸭肉肥美,鸭苗优良,市场认可度很高。 ”上海地区的番鸭经销商王二虎说。去年,永强集团销往长三角地区的商品番鸭达1.5万吨,同比增长30%。

在政府的支持下,永强集团还与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优质鸭苗,开发产品种类,番鸭全产业链雏形初现。 “我们正在兴建家禽定点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格局。 ”永强集团董事长黄永强介绍说。

近年来,安庆市不仅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军企业,打造了一批优势主导特色农产品板块,还重点建设了一批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加强全产业链构建,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水果进场、水果检测、水果批发……下午两点,安庆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水果交易区内,车来车往,全国各地的水果汇集于此,再销往全省各地。 “这里水果种类齐全,管理规范,我们进货也放心。”来自铜陵的水果采购商李先生告诉记者。

安庆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是安庆市招商引进的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占地800余亩,规划建设有冷链物流区、水产交易区、水果交易区等6大业务板块。去年12月,该物流园水果交易区正式开业,目前已进驻商户90余家。 “我们将打造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创建农产品交易全产业链,提升对长三角市场的辐射力。 ”安庆海吉星物流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蒋小平说。(本网见习记者 陈成)

鲜菜俏销长三角

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成片的大棚引人注目。 4月26日,记者来到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油榨村采访,村党总支书记郭光奎告诉记者,这片大棚共有204个,是淮北市华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于2008年建立。

进入一间大棚,里面的芹菜散发着悠悠清香,村民张备玉正领着一帮村民在棚内采摘。 “这些芹菜今晚就要运到徐州、南京等地! ”张备玉告诉记者。

张备玉在这个蔬菜基地经营了7个大棚。 “今年种的蔬菜品种比较多,有芹菜、茼蒿、木耳菜……”说起大棚内的“宝贝”,老张脸上堆满了笑容。他介绍,每个大棚每年给自家带来三万元左右的收入。如今,老张家已在淮北市区购置了自己的房子。

“西红柿是春节前种下的,可以收好几茬。这个棚的西红柿产量有两万斤呢! ”走进村民刘梗家的大棚,棚内种满了西红柿。一个个拳头大小的西红柿挂在枝头,有的已经泛红,如同小灯笼一般,煞是喜人。老刘说,自家这个大棚采用了最新技术,能够自动浇灌、自动施肥、自动卷帘;西红柿也是新品种,皮薄、口感好,深受沪苏浙客商的欢迎。

郭光奎介绍,油榨村属于近郊,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最开始是零星种植,主要销往淮北市区。后来村里成立了华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提供蔬菜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蔬菜冷藏等服务,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蔬菜种植品种40多个、种植面积达2500亩。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品种的增多,油榨村的蔬菜也是“越走越远”,如今已经销售到了沪苏浙等地。 “我们这个基地已成为国家蔬菜种植标准园,合作社生产的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郭光奎说。

记者从淮北市政府获悉,为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该市决定围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区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市建立20个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年销售额达到60亿元。(本网记者 丁贤飞)

特色农品放异彩

走进上海市七宝老街,淮南寿县的八公山豆腐专卖店里人头攒动,豆腐皮、腐竹、千张、豆干……一款款精致的豆制品礼盒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成为安徽绿色农产品的靓丽名片。

近年来,淮南市扎实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8”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全链条打造、全要素对接、全方位合作,围绕特色、绿色农产品,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生产基地稳固,加工提档升级,渠道销售畅通。该市以特色优质粮、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特色蔬菜水果、特色豆制品、乳制品以及特色小吃淮南牛肉汤等为重点,打好特色牌;以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和“三品一标”产品为重点,打强绿色牌。凤台县优质水稻进入全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县名单,淮南白蓝企业集团进入全省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名单,安徽恒泰云鲜冷链物流进入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企业名单;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进入全省第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通过打造长三角3小时至5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电商渠道每年销往沪苏浙地区农副产品和加工品销售额占15%以上。

在合肥、上海农交会上,八公山豆腐、马店糯米、潘集酥瓜等特色农产品大放异彩,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小龙虾产业大会上,安徽华祥食品有限公司获评为中国小龙虾产业十强加工企业,产品远销沪苏浙。瞄准长三角地区消费升级趋势,淮南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推进专用小麦、优质水稻精深加工,生产专用粉、生态大米,大力推进畜禽水产分割包装和熟食加工,大力发展蔬菜瓜果产业的净菜配送,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53家。(本网记者 柏松)

山芋直营沪苏浙

“咱镇家家户户都会种山芋,弯个腰就能栽活一棵苗,出出力就能从土地里淘金。 ”4月25日傍晚,宿州市泗县大路口镇大张村53岁村民史全力和妻子还“泡”在地里,打算趁天黑前加把劲再栽上几垄地的苗。 “以前嘛,种山芋就是糊口饭吃,现在党的政策好,政府部门不仅给予农民很多技术支持,还免费提供可降解环保地膜,我们开始尝试山芋绿色种植,今年我一下子承包了30多亩地准备扩大规模。 ”史全力一边分拣、插苗,一边说。

泗县是“中国山芋之乡”,山芋核心产区大路口镇已有300多年的山芋种植历史,山芋产量大、品质高。往年,山芋丰收时节,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堆的都是山芋,遇到阴雨天,山芋腐烂抛弃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农家小作坊加工山芋粉,对水体污染大。近年来,泗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多家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入驻,渐渐改变了山芋单一而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制作工艺。

2020年以来,该县筹建脱毒山芋种苗培育中心、种苗繁育基地、山芋博物馆,与国家甘薯研究所合作成立泗县山芋产业发展研究院,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山芋产业联盟,逐步加大山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泗县春秋两季山芋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泗县建立现代化山芋产业园,积极推进产业精深加工,建成国内第一个山芋产业交易信息网站,做大做强山芋产业。通过合作共建、电商销售、在沪苏浙地区开直营店、特许经营等方式,不断拓展长三角区域市场。2020年,泗县泗州薯业公司在长三角区域城市新开200多家社区直营店。

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韩光锋介绍,泗县以山芋、果蔬、花卉、苗木等产业为主导,重点建设万亩金丝绞瓜、万亩特色山芋、万亩花卉苗木、万亩优质果蔬、万亩薄壳山核桃、万亩水产养殖6个“万亩现代农业基地”。今年,泗县将深入实施“百果园、花世界、绿泗州”工程,瞄准长三角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本网记者 何雪峰 本网通讯员 单珊)

[编辑: 邵国权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