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融媒报道 > 正文

“跑一次”就办好!

2021-05-10 19:15:33 来源:皖江在线

自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马鞍山法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教育整顿乃至日常工作全过程。



让群众申请执行更方便

好心借给他人2万元,却迟迟未收回借款,后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欠款人每月归还2000元。可到了还款期,欠款人依然没有还钱的意思,市民朱先生来到花山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提交了申请表、身份证明和裁判文书后,很快,朱先生一次就办好了强制执行的申请。

进一步优化诉讼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这正是马鞍山法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点滴、切实替百姓着想出台的又一项便民利民新举措。

4月22日,马鞍山市中院下发《通知》,要求全市两级法院按照《通知》要求,在当事人申请执行两级法院生效法律文书时,无需要求申请人提供法律文书生效证明。

通知要求,由立案人员通过自行查询审判系统法律文书生效登记信息、联系承办人(审判团队)核实等方式确认法律文书是否生效。

据悉,以往,当事人在申请执行立案时,需要提供法律文书生效证明。而当事人为了生效证明,首先要到立案窗口拿到生效证明表,然后找到审判法官开具,再到立案窗口立案。在此期间,如果遇到法官开庭或外出办事,当事人可能需要往返法院多次。

“真是没想到,现在仅需提交申请书以及身份证明和裁判文书,就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不用多次往返,实在是太方便了。”

只跑一次就能完成强制执行申请,这让朱先生很惊喜。

“平时上班就很忙,一次办不成就得跑第二次,来回路费不说,还特别耽误工作,现在无需提交生效证明,省时省力,法院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

不是在执行路上,就是在找执行人的路上,这是执行法官的日常。针对执行案件当事人反映的找执行法官难的问题,和县法院还建立了“出门留言”制度。和县法院执行局将所有执行法官的办公电话换为留言电话,在执行法官外出办案期间,当事人无法联系到法官时,可以电话留言,法官回来后及时收听留言。

“出门留言”制度一经实施,受到一众好评,无需托人传话,有电必回,既可让当事人有效联系到案件承办人,了解办案详情,又可以让法院及时获得执行线索,提高办案质效,获得双赢的同时也树立了法院良好形象。



人民调解扎牢诉前“解纷网”

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当涂法院坚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解纷优势,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诉前。日前,姑孰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法院人民调解员积极发挥解纷智能,竭尽所能、尽心尽力,奔赴浙江一次性成功调解十起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为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因拒付购房款,某房地产公司一纸诉状将两名购买多套房产的购房者告上法庭。接收案件材料后,考虑到涉及民营企业、走诉讼程序时间相对较长等因素,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该系列纠纷被分流到人民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因两名被告均身处浙江某地,为减少当事人诉累、实现调解效果的最大化,人民调解员说服原告一起到两位被告所在的浙江开展调解。

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人民调解员和原告到达了目的地。随后,人民调解员迅速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细听双方诉求及答辩后,运用自身多年的调解经验和技巧、专业的法律知识分析劝说,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调解方案,以“耐心、真心”换取当事人的“舒心、安心”。最终两名被告愿意与原告解除合同,涉及两名被告的10起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一次性予以解决。



下一步工作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重要内容和实践要求。接下来,马鞍山法院将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充分听取民意,通过走访调研、慰问帮扶、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认真听取群众的声音,真实了解社情民意。

  •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智慧法院建设中的运用,全面升级诉讼服务、审判、庭审、执行等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司法工作提质增效,积极推行网上立案、邮寄立案、线上庭审以及线上执行,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强化诉源治理,坚持诉前解纷,促进纠纷及时分流化解,减少人民群众诉累,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 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健全、落实司法平等保护机制,妥善审理各类涉产权案件,加大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 选派优秀法官深入基层社区现场办案、开展调解,组织民法典宣讲、法律咨询等,争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打造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

马报融媒记者 刘明培
通讯员 邰伦梅 陈依铭 吴业文


[编辑: 邵国权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