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坚守岗位33年的检察官走了,倒在工作一线

2021-07-28 17:26:0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王敏还是走了。

2021年6月19日,周六,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敏在加班过程中突发疾病,经历了9天抢救,还是不幸逝世,年仅53岁。

王敏是倒在工作一线的,或者说,自从他1988年参加工作起,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检察工作。翻看以往关于王敏的报道,很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时刻,更多时候他是在具体的事务中践行着“日拱一卒”,认真细致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推动一个又一个细微的变化,带动周围的年轻人一天又一天进步。

也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每一个在工作上与王敏曾有过交集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念叨着王敏的好。

工作中的王敏(中)。舒城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认真负责的33年

工作认真负责,是同事们对王敏的一致评价。回忆起王敏倒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一天,舒城县人民检察院第一监察部员额检察官陈婵娟还是感到难以置信,毕竟在6月19日上午,陈婵娟还和王敏一起探讨了一宗正在审查的案件,没想到这竟成了两人最后一次对话。据同事回忆,虽然王敏已经是领导,但他还像个办事员一样,整天在一线忙碌着处理各类大小案件,是县检察院最忙碌的人之一。就在王敏突发疾病前两天,他还在开庭间隙前往阙店乡、干汊河镇、汤池镇督导工作。

在王敏的办公桌上,密密麻麻地铺满了一切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卷宗高高地堆起,有明显的折痕;摊开的工作笔记记录了王敏倒下前的工作行程与心得,这样的工作笔记在一旁的书橱里还有十几本;桌角摆放着王敏自费购买的专业书籍,放不下了,就放在桌旁的椅子上,便于随时查看。

王敏的办公室还保持着他生前的摆设。人民网 胡雨松摄

县检察院向人民网安徽频道展示了一些数据,2011年至2019年,王敏主办或领办的何氏兄弟涉黑案共有124本卷宗,约19840页;张春流等涉黑案,卷宗达97本,约15520页;方林生等涉黑案,有103本卷宗,约16480页。光是这三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犯罪事实就有100多起,卷宗加起来将近52000页。这些数字看起来有多震撼,王敏在背后做出的工作就有多细致,日拱一卒看似简单,其中的艰难,只有王敏自己知道。

回忆2011年王敏主办何氏兄弟涉黑案的一些工作细节,舒城县公安局副局长魏龙始终记忆犹新,面对近半米高的证据材料,王敏在1个月内形成了9万余字的审查报告,精心准备了上百页的庭审预案,从宣读起诉书到庭审指控,连续开庭6天,最终使26名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魏龙说:“当时王敏放弃节假日和双休,与办案民警一起待了十多个月,他话语少、肯钻研、业务精。”

工作33年来,王敏共办理各类案件超2000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期羁押、无一起涉检信访。自2007年起,舒城县人民检察院检察二部主任孙燕就与王敏在一起共事,在他看来,王敏虽然身处领导岗位,但在工作的时候又是一个“非典型领导”,孙燕说:“有时候我们说领导只要负责大局工作就好了,但王检在工作的时候比许多基层办事员还要认真,他对自我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个双休日都在加班。”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从不放过一个坏人,王敏时常告诫院里的年轻人,“对待任何一个案件都不能马虎,要知道,我们办的一个普通案件,对于当时人来说,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也正是因为秉承着这样的信念,王敏在检察岗位上认真工作了33年,像一个齿轮,虽然机械枯燥地重复运转,但始终保持着精确无误。

无私无我的33年

王敏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无私无我的工作作风。

不少同事在回忆起王敏生前相关细节时,总会提起王敏的自行车。从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到王敏家,骑自行车只要十分钟。骑车上下班,这一习惯,王敏保持了33年。

王敏的自行车。舒城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王敏确实不会开车,但据他生前解释,没学车是觉得学车太浪费时间,“舒城就这么大,骑个自行车哪里都能去,有学车的时间不如多办两起案子。”同事回忆,王敏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单独出门办案,而向院里请求派车。即使是跟同事一起出去办案,向来也都是先到检察院,跟随车辆一起出发,绝不允许公车到家顺路捎上他。

不仅不用公车,有时候王敏甚至连公家的加班餐也不愿意吃。作为检察官,加班是常态,有时候加班晚了,需要在单位吃晚餐,王敏也会回家自己煮面条,在家吃好了再回来。有人问他为啥不在单位吃加班餐,王敏总是笑笑说,家里住得近就不给单位添麻烦了,反倒是鼓励检察院的年轻人多吃一点。

很少有人会以这样古板、甚至是有些苛刻的要求来对待自己,但王敏就是如此,还坚持了33年。在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同事们用一句话来形容王敏——“一个方便袋(塑料袋),一辆自行车,一身检察蓝”,意思是王敏用塑料袋做公文包,用自行车做交通工具,永远穿着朴素整洁的蓝色检察服,王敏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已经成为检察院的风景线。2021年7月10日,王敏同志的女儿王舒展第一次来到他的办公室,发现在王敏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王舒展上小学三年级时候用过的字典。

书柜里旧字典封皮已脱落,王敏却依旧使用多年。人民网 胡雨松摄

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无比苛刻”的同志,每逢救灾扶贫,王敏总是积极参与、捐款捐物,去世后还捐献了眼角膜,把光明留在世间。

从王敏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王敏这样的干部,在党员干部中绝不是孤例。王敏当年也是在工作中受到党员干部的感召,才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舒城县人民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李和平与王敏共事多年,李和平介绍,在王敏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两年的乡村工作极大地影响了他。“1990年,王敏主动报名成为胡同村驻村干部,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91年发大水,王敏白天和村民抢运物资,夜里拿着手电筒继续巡堤,哪里有险情,哪里就能看到他。”李和平回忆,王敏结束驻村工作回到检察院后,表现有了质的飞跃,在工作中也都能想人民所想,很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入党申请书中,王敏写道:“在防汛抗洪的日日夜夜,我与乡村干部共患难,哪里发生险情,是共产党员冲在先,哪里是险灾,哪里就是共产党员在固守,共产党员的模范榜样,牢牢地将广大群众聚在周围。”他是这么写的,也始终是这么做的。

作为公诉人的王敏(右一)。舒城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王敏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是意外,也是伤痛。对于王敏的离去,有同事这样说:“王敏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我们检察院也失去了一名好领导”。

回顾王敏的一生,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王敏实在是太普通了又太特别了。确实,如果不是王敏突然离开,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位兢兢业业的普通干部,他就是检察院里日夜埋头工作的带头人,他就是事无巨细都愿意与后辈分享的“王老师”。然而,任何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坚持做好了,都能成为不普通,更何况是坚持做了33年。也正因这份33年的坚守,才让王敏显得如此难能可贵。在王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可以看到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样的品质来源于王敏对初心的坚守,源于王敏工作33年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工作作风。

纪念王敏的最好方法,就是像他一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既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牢记来时的路,才能走得更远。不止是检察行业,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王敏,奋进的时代需要勤奋务实的实干家,也正是王敏这样的实干家,才构建起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不断前进的力量。

我们之所以纪念王敏、缅怀王敏、学习王敏,其实是在纪念王敏三十三年如一日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是在缅怀王敏踏踏实实办好每一件事的质朴,是学习王敏始终牢记自己为人民办事的初心。

有了这样的精神,任何人都能在普通的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光芒。

[编辑: 邵国权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