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总书记发出号召 安徽党员在行动】处处为群众着想 时时听群众召唤

2021-08-04 20:14:07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乡亲们,‘群众说事情’开始啦!有啥事敞开说,咱尽全力解决!”7月26日傍晚,萧县庄里镇陶墟村东黄庄活动广场,随着村党总支书记、“网格长”韩影一声吆喝,纳凉的村民们有说有笑聚了过来,无拘无束拉起了心里话。

这样的场面在萧县乡村已成一景。萧县建立“群众说事情”制度,在基层一线健全说事“网点”,疏通办事“堵点”,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连日来,全县万名党员主动深入基层,听群众说事,为群众办事,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有事只管说 能办马上办

“有事只管说,能办马上办。村里的党员干部都是好样的!”新庄镇肥庄村的刘素荣大娘忍不住夸赞。老人独自带孙子很辛苦,特别是雨天接送孩子是大难题,在“流动说事点”向网格员诉说后,村里的党员轮流当起孩子的“护送员”。平时,他们还帮包括刘素荣在内的留守老人做家务、收邮件。“针头线脑的小事,及时给群众办了,都能温暖他们的心窝。”预备党员、网格员邵沙沙说。

闫集镇郑集村距镇政府较远,群众办事不方便。村党总支书记王胜科每次去镇里或县里,总是先问问谁家需要开个证明、拿个快递、进城买点啥,他顺道就捎带着办了。“群众需要我,招呼一声就行了。”王胜科说。

为畅通群众说事渠道,萧县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每个行政村划分成若干“网格”,党员干部在“网格”中各司其职,形成了一支快速反应的为民办实事的队伍。

每个“网格”都建立了“群众说事室”,配备了桌椅板凳,有的还添置了休闲娱乐设施,党员干部轮流值班,听群众诉说操心事、烦心事。超市门前、房前空地、田间地头、广场舞池,党员干部站那儿一召集,立刻化身“流动说事点”。县四套领导班子也经常参加村级“群众说事情”活动,听群众说事情、诉心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起到以上率下的效果。

办事讲方法 真情解疙瘩

“要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自身能力,把事情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人。”萧县刘套镇组织委员张倩说。

7月7日,刘套镇徐安村村民黄允民来到“群众说事室”,反映他和另一位村民黄涛之间的土地纠纷,语气颇为激动。党员陶新礼、邓广存和网格员宋金娥安抚他的情绪,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当事的两位村民一起到现场实地查看测量。

“乡里乡亲的,多大点事儿!都赌一口气,伤的是和气!各让一步咋样?”陶新礼一边帮忙量地一边“打圆场”。“话说开就行!俺退一步,让5公分!”黄允民率先表态。“让一让,不伤和气!咱也让5公分!”黄涛紧跟着说。两位村民握手言和,最终定下边界。

“徐安村地处苏皖交界,姓氏杂,矛盾纠纷多。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因地制宜创新‘八法’,在解决基层矛盾纠纷中很管用。”陶新礼说。“八法”,即“悉心倾听法、化繁为简法、落实诉求法、释法明理法、困难救助法、以心换情法、实例类比法、依法警示法”这八种具体方法。“从家禽丢失到十几年的宅基地纠纷,都可以采用‘八法’灵活处理。”陶新礼说。遇到双方当事人“要面子”而互不相让时,他带着感情来调解,引导说事的双方换位思考,以“和”与“情”为出发点,促成当事人谅解。对一些喜欢“钻牛角尖”或一时转不过弯的当事人,他借力“五老乡贤”,运用身边的正反事例教育引导当事人,促成事情妥善解决。平日里,他和村里的党员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引导群众树立起自觉尊崇法律道德的思想观念,促进乡风民风日益好转。

干群更融洽 共话振兴策

这几天,是防汛抗灾最紧张的关头,刘套镇管粥集村党员带头清沟沥水,深挖沟渠、主水路,疏浚低洼地区、易积水路段。“瞧你们一个个都成‘泥腿子’啦!”村民们心疼地调侃道。“等疏浚好,再大的雨咱都不怕了!”预备党员宗涛一边干活一边响亮回答。

庄里镇栾庄村,两台挖掘机正在路边挥动手臂,党员陈秀同脚踩着泥泞,不停指挥。为确保主汛期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个村抢抓有利时机开挖排水沟、清理沟渠河道、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并邀请村民代表监督施工质量。村民王进留说,党员干部领着大家干,实现了沟相通、渠相连、水能排,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群众说事情’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愿意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庄里镇党委书记杨文亚说。

干部作风转变了,群众和他们更亲切了,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高了。“乡亲们有什么金点子,咱们群策群力,共同把村庄建设好。”日前,在新庄镇肥庄村的“板凳会”上,镇党委书记邵翠芝向乡亲们“借脑”。“咱村要发展特色产业,一定要建高标准阳光温室大棚。”“村里应该建个乡土人才库,吸引本村在外务工、创业的人才振兴家乡。”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心与心的距离近了,村民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群众有事不愿在村里说,现在愿说也会说了,话题中更多地关注乡村振兴。”邵翠芝说。从她手上的《说事本》里,记者欣喜地看到,群众说的“事”不仅有“柴米油盐的家事”“乡风文明的新事”,也有“基层治理的要事”“乡村振兴的大事”,无不透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激情。

“这道理那道理,实干才是硬道理。党员干部就要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萧县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本报记者 何雪峰

[编辑: 邵国权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