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残疾人来说,梦想可能是教育入学更加便利、得到更好的康复服务、找到一份工作、不再为吃穿发愁……广大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康复、教育、就业等,关乎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近年来,我市围绕改善残疾人的民生福祉,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出台一系列举措,让残疾人普遍受益,全力推动我市残疾人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精准施策实现“就业梦”
“喂,您好,有什么可以帮到您?”如今,28岁的王女士在一家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工作,每天熟练地接通客服电话,细心解答客户来电。过去,王女士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在一次脑部手术中导致左半身瘫痪,经过长期治疗以及康复,渐渐恢复到可以正常行走。但如何实现就业,成了王女士最烦恼的事情。
市残联得知王女士的情况后,为她提供就业帮扶。“市残联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推荐了不少工作岗位以及就业建议,我还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招聘会,现在这份工作就是在招聘会上找到的。”王女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残联认真开展就业援助活动,走访残疾登记失业人员206人,登记失业的残疾人员人数154人,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次数9场,实名制纳入年度培训计划残疾人数268人,帮助残疾人享受专项扶持政策140人。
今年以来,市残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残疾人就业问题,精准施策大力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今年上半年,市残联接待登记各类求职残疾人41人,推荐残疾人就业85人次,成功推荐就业16人,并为20家用人单位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审核,审核按比例就业残疾人35人。
康复救助实现“健康梦”
每天下午放学后,上小学二年级的康康,都会在妈妈的陪护下来到市残联儿童康复中心进行体能训练。“康康能恢复得这么好,真得感谢市残联免了康康这些年所有的康复费用,每天还有35元的补贴。”康康妈妈告诉记者,康康是早产儿,3岁多了还不能独自站立,如果没有市残联的帮助,康康不可能在康复中心坚持体能训练这么多年。
自2009年起,我市创办了第一家儿童康复机构,当时从业人员仅有4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市儿童康复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市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发展到9家,全部达到定点康复机构准入条件。其中,市残联不仅设有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项目,还增加了部分康复救助项目。今年上半年,市残联对各类残疾儿童实行“应助尽助”康复救助,目前已进入定点康复机构在训残疾儿童661人。
儿童康复机构的建立,是市残联大力实施困难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项目的一个缩影。抓好困难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工作。也是近年来市残联工作重点。今年,我市将对2672名困难精神残疾人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发放基本精神药物治疗费用补助。截至目前,市残联按照应助尽助原则,已为7320名困难精神残疾人发放补助资金732万元。此外,市残联还为842名困难残疾人发放了基本型辅助器具,为全市381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复明手术,为困难残疾人减轻了经济压力。
就学救助实现“入学梦”
炎炎夏日,一封录取通知书,为残疾考生王豪(化名)送去了清凉。虽说高考面前人人平等,可王豪(化名)之前一直为自己听力三级障碍带来的不便而犯愁。市残联得知情况后,与教育部门积极协调,为他提供了合理便利。最终,王豪(化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近年来,市残联抓好残疾考生服务工作,今年为我市提出申请的10名残疾考生提供合理便利,在保证考试安全和考场秩序的前提下,根据残疾考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包括引导辅助、携带助行器、使用轮椅、优先进入考点,允许听力残疾考生携带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听设备,免除外语听力考试、适当延长考试时间等合理便利。据了解,今年我市共有53名残疾学生参加高考。其中,4人考试成绩达到一本录取线,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此外,市残联抓好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就学救助,有序开展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安置,以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县区残联“一人一户”走访摸排的结果,认真梳理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资料数据,与市教育局制定了“一人一案”,通过随班就读、特教入学、送教上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未入学儿童少年进行安置。
市残联对自义务教育至高等教育所有阶段的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分别按照每学年每人500-2500元不等的标准给予资助,2021年计划资助2800名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目前已完成初步摸底工作,预计全年资助超过3000人。
见习记者 宣昀昊 通讯员 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