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安徽:夯实生态根基 驰骋低碳绿道

2021-08-15 12:19:15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一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生态补偿制,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等,坚持以“生态+”实现绿道驰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夏秋交替时节,长江岸边的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风景如画,江水浩荡奔流,岸线绿意葱茏。就在前不久,生态园附近江面上,3只江豚在落日余晖下嬉戏,时而腾出水面,时而你追我赶。江豚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得益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岸线生态修复,江豚戏水正成为频频出现的生态景致。“薛家洼的环境变化翻天覆地。过去脏乱差,现在水清岸绿,成了我们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马鞍山市民李尚高兴地说。由点到面,李尚所生活的城市正瞄准长三角“白菜心”目标,打造“三地一区”的重大展示窗口。

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水势和岸线生态环境。他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对标对表、高位推进,坚持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突出抓好长江治污、治岸、治渔三件大事,加快打造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我省推深做实关污源、纳统管、护物种、禁新建、建新绿、减存量、进园区、强机制;纵深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我省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打实贯彻长江十年禁渔令,实现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四个100%,努力还一江清水、护两岸青山。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2020年,长江安徽段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流域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0%,比2015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为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我省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7.4%,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干流水质持续保持为Ⅱ类。长江岸边,不少生态游园亮相,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

我省“十四五”规划明确,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孙艳辉表示,将落实长江保护法,开展好以“严整改、重质量、促转型”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系统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纵深推进改革,激发绿色活力

去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

皖浙两省携手推进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闪耀生态文明之光,探索形成的“新安江模式”在全国多地推广。到去年年底,三轮试点圆满收官。纵观三轮试点,每轮试点呈递进层推进,水质标准更高、考核标准更严、创新项目更多。纵深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下,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当前,我省与浙江共同谋划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建立科学的跨流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样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典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治”。

生态改革激发绿色活力。包括纵深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一年来,我省抓制度创新,重点深化“改革变革”,提升生态资源“含金量”。

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我省高质量推进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深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实施平安、健康、碳汇、金银、活力“五大森林行动”。今年3月,我省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是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全省森林面积已达6262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22%。为巩固提升林长制改革创新成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林长制组织体系和目标责任体系更加完善,林业保护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政策保障制度更加完备,初步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省打造“三地一区”的必然要求。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省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省发展改革委环资处处长任晓凡表示,当前,我省正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着力点,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污染防治攻坚 守护碧水蓝天

天蓝、地绿、水净,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我省构建生态环保齐抓共管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保卫蓝天,我省强化控煤、控气、控尘、控车、控烧“五控”措施;保卫碧水,全面落实“水十条”,重点推进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保卫净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科学、依法是“要诀”。我省实施排污许可制,打造生态环境监管智慧化平台,实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等,让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监测显示,去年全省16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16市重度污染天数累计为38天,同比下降45.7%。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9%,同比上升11.1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实现劣Ⅴ类清零。

今年上半年,全省大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16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9%。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9.8%,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5%,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温室气体减排等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记者 夏胜为

[编辑: 刘玉倩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