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门,又称斗门,是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近似于现代人说的水闸。是建在河床、湖岸或渠边,采用闸门来控制水位或取水泄水的水利设施。在当涂县乌溪镇,就有这样一座历经数百年的水利工程——乌溪陡门。
历经数百年,多次扩建、修复
沿着乌溪镇老街一条青石板路走上大堤,一座南通青弋江,北通乌溪内河道的钢筋混凝土大闸立在眼前。“这就是乌溪陡门。”家住陡门旁的章善勋老人说。76岁的章善勋一直在镇里水利办工作,与水利打了50多年的交道,是当地有名的“老水利”,关于乌溪陡门的兴建历程,他烂熟于心。
章善勋介绍,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知县张津率领百姓筑长堤180里,包54个小圩进行联圩,陡门与圩堤同步建设。当时乌溪建的是简易的桥闸,以坝水为主。到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建石闸一座,控制洪水来袭。
在其后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乌溪陡门历经多次扩建、修复和维护。
乾隆五年(公元1741年)陡门进行扩建,用块石堆砌,糯米汁与石灰浇筑。全长30米。以“五行之物”、“子午相”、“三官殿”之术镇陡门,当时称其为“陡门头”。
1945年大官圩堤工会对乌溪陡门再次进行扩建,陡门向南延伸60米。扩建的乌溪陡门呈条石结构,胶结材料为石灰和糯米汁,闸板为木制插板式,门槽两道,中填以土。陡门建成后,在陡门两侧各建10间门面房,称为“陡门街”。
章善勋说:“民间有个传说,大公圩13个陡门,南京城有13个城门,乌溪陡门仿效南京中华门。”其后,在1978年、1980年、2008年分三次对乌溪陡门进行维修接长加固,再向外延伸60米,陡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两道启闭机闸门。1985年向北内河延伸,长70米,内宽2.2米、内高4.8米,其中最初30米全部使用条石砌筑。
皖南地区最长的陡门
“乌溪陡门全长220米,在皖南地区是最长的陡门。”章善勋介绍:“乌溪陡门由主桥、进水口堵墙、出水口堵墙、内涵洞、控制闸板等组成,闸板放下阻水,闸板抬起放水。”
乌溪陡门主体采用块石堆砌建造,糯米汁与石灰浇砌筑。主要以順砌为主,局部丁砌(用于周边夯土加固),两壁均设有规格不同的龛。顶部为拱券结构,以四順起券,中为一丁,顶部为三顺封券。材质主要以青石和麻石为主。南段两壁对称设有闸槽(宽15厘米、深7厘米)。北段和后期修建衔接处石质台梁上刻有“民生樂利——马有坤题”等文字,台梁两侧拱头各刻有人物图案和斗拱造型。
乌溪陡门整体保存亦较完整,是乌溪镇至今仍在使用的重要水利设施。原陡门水闸为木板,水闸启闭是纯手工操作的。开启放水时,要大声吆喝:“开陡门了、开陡门了”,警示提醒水闸内外河道上的船只和人员。随后左右各一人,用拉钩和绳索拉起闸板……内河河水由此冲向外河流入长江。
解放以后,水闸的管理由受益地区负责。在陡门建起启闭机闸门, 几百年来的手工拉闸改为机械起闸,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了青春。
对研究水文化发展具有多重价值
“大公圩四面环水,为皖南首圩。圩内乡镇因水而兴,境内古镇古村和水工遗产数量众多。乌溪陡门作为当涂水工遗存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水利设施之一,在同类型控水工程中具有代表性,是当涂县乃至马鞍山市地区具有历史代表性的水利设施。陡门可以说是水利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水文化传承的载体。”当涂大公圩水利分局局长钟志庆说。
据介绍,乌溪陡门涉及社会学、物理学、建筑学、考古学等多方面学科,为研究大公圩古代水利工程设施、农业灌溉布局,以及当涂水文化的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综合研究价值。
“乌溪陡门为乌溪极其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是乌溪立镇、营市之重要支撑。”乌溪镇有关负责人说,目前乌溪镇正在为乌溪陡门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下一步,该镇还将对陡门进行修缮,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文图/记者 王文生 通讯员 唐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