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高悬,亘古及今。
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镇守牛渚(今采石矶)的将军谢尚与袁宏乘着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吟诗畅聊直达天明,因此有了“牛渚玩月”的佳话。
1600年后的2021年9月18日,又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牛渚江畔热闹纷呈,由市委宣传部、采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办公室、市文旅局、马鞍山日报社、马鞍山广播电视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江东文旅康养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牛渚中秋赏月会暨打造“最佳赏月地”品牌研讨会精彩上演。
明月、江风、歌舞、人欢,正前方采石矶顶,三台阁灯壁辉煌,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晚会现场,熙熙攘攘的游客们兴趣盎然,有的细致勃勃地观看精彩节目,有的拿出相机记录精彩瞬间。
精彩节目融入本土元素
月上山腰,晚会在一首《静夜思》歌舞表演中热闹开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1000多年前扬州一夜,诗仙李白的那轮白月光,妇孺皆知。熟悉的歌词,一下子把现场观众带回千年前,重温诗仙与采石矶的故事。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一群身着汉服的孩子迈着欢快的步子走上台,大声吟唱李白千古名篇《夜泊牛渚怀古》。李白一生曾多次游历时称牛渚矶的采石矶,在此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六首、《牛渚矶》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并留下了“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美丽传说。
“喜欢李白的诗,读了他的诗,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表演者之一的林萌今年只有6岁,却能背很多首李白的诗。她说李白喜欢采石矶的月亮,她也发现,采石矶的月亮真的更大更圆。
“江之南,月形湾,翠螺山水绕江转踏歌来,诗浪漫,醉酒捉月促成仙啊……”节目还在继续,马鞍山元素频频闪现,一首《采石矶抒怀》,写出了采石矶的山水之美,道尽了诗仙报国之愿。
与之相呼应的是《采石矶情怀》这首男声独唱,“古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只留下英雄的故事让人感慨,几度月儿圆,青山依旧在,曲径通幽处处鲜花在盛开。”寥寥数语,却是沧海桑田,写尽了采石矶的前世今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发生在采石矶江边的故事已成为历史,成为中秋赏月的最初起源。
传统节日回归文化本源
舞台上,干冰和冷色的灯光营造出置身仙境般的烟雾缭绕之感,伴随着古琴乐声旋律的起伏和灯光的不断变换,身着汉服的少女们衣袂飘飘,手提灯笼引导观众纷纷落座入席。舞台上诗词诵读、古琴弹奏、歌曲演唱与天空中的皎皎明月相映成趣,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道道精彩纷呈的传统“中秋文化盛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活动现场,“月”字飞花令将观众们的兴致推向高潮,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现场观众们纷纷举手接令,一个个带“月”字的诗词脱口而出,接着了还可以领月饼吃,玩的真是不亦乐乎。大家一边品尝手中的月饼,感受传统节日习俗,一边行“月”字飞花令,感受浓浓节日氛围。
“一拜月清明,天下齐和顺;二拜月朗照,万家同欢笑;三拜月永恒,人民享太平。”伴随着气势恢宏、深沉悠扬的乐曲声,身着华丽汉服的女子们穿行入场,再现传统拜月仪式,令在场观众瞬间“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风雅中秋佳事。据介绍,拜月由祭月而来,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通过祭月、上香、读祝、献祝文、拜月、从献、礼成等多个流程完成,为的是共同祈求平安幸福。
在掌声与笑声中,赏月会落下帷幕。举头遥望,月亮似乎也如人一样且行且走,时而皎洁明亮,时而遮住脸庞,若隐若现间,别有一番趣味。
牛渚江畔话月明
又是一个月满大江的夜晚,四位马鞍山学者亲临牛渚江畔,在柔美的月光中,讲述月亮和马鞍山的故事。故事从“牛渚玩月”讲起,说到李白在马鞍山的足迹,马鞍山的中秋习俗,马鞍山如何挖掘历史典故,打造采石赏月特色品牌。
采石矶和月亮的故事传颂千年。
站在采石矶下,举目远眺,月如银盘。
“与许多著名赏月地点不同的是,采石矶的月亮特别富有人文历史意蕴和瑰丽的神话色彩,而这一切都与诗仙李白结有不解之缘。”在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曹化根眼中,采石矶的月亮有着厚重深邃的文化韵味,“李白一生曾多次游历时称牛渚矶的采石矶,并在此写下《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六首、《牛渚矶》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留下了‘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美丽传说。”
谈到“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中国作协会员,市政府文化顾问戎林介绍,相传在一个中秋之夜,李白泛舟牛渚矶赏月,彼时他正屹立船头举杯邀月,恍忽间,觉得月亮落入了水中,便跳江捉月,而此时从江中飞出一条神鱼,带着他飞上月宫,实现了他和月光融为一体的梦想。
中秋佳节,品尝的是月饼,观赏的是满月,珍惜的是团圆。“中秋赏月之风,最初不过是帝王拜月神祈求丰收风调雨顺的一种礼仪,在唐代演化为文人士大夫吟诗和唱之游戏,再后来,明清之际逐渐也成为百姓节日之民俗活动项目。” 市文联秘书长、文艺评论家沙鸥介绍,明清时期,每到中秋十五民间都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更是一直流传至今。
采石矶的月亮被古代文人墨客心心念念,赏月者络绎不绝,那如今的采石矶,又该如何挖掘经典,重塑现代人的赏月“打卡地”呢?论坛上,学者们纷纷献策。
“我觉得可以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尤其青少年了解我们的文化,让文化代代相传,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之一。”论坛上,安徽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刘芳说,看过孩子们表演诗朗诵《夜泊牛渚怀古》之后能明显感受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建议运用现代智能技术,让更多孩子加入进来,一起在采石矶吟诗、对诗,甚至把诗歌学习融入到采石矶游玩当中,让文化自信在孩子们当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刘芳认为,和古人相比,现代人玩月的境界应更高,例如通过摄影大赛,将三台阁的美景,三元洞的神奇传播出去;可以通过艺术设计,将传统文化变成工艺品、网红爆品,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还可以从中秋赏月延伸到春秋赏月,运用更多方式将玩月玩转、玩遍、玩透,从而提升采石矶“最佳赏月地”品牌。
记者 王永霞 胡越
摄影 储灿林
视频 刘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