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司法局全力开展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的组织实施工作,进一步拓展法律援助覆盖范围,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打造法律援助“暖心工程”,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截至今年8月,我市法律援助线上线下共受理案件27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1.2万余人次,提供上门服务40余次。
改“坐等群众”为“主动服务”
打造服务群众“流动窗口”
8月11日,含山县司法局安排法律援助律师团成员陆文煜来到陶厂镇某小区,为行动不便的七旬老人邱大爷提供法律援助上门服务。在认真听取邱大爷及家人关于家庭纠纷的诉求后,陆文煜作了法律解答,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邱大爷对法律援助服务不住地称赞。
市司法部门立足职能优势,积极发挥法律援助服务民生作用,突出立足实际、办实事,不断推动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开创新局面。针对特殊群体,推行法律援助上门服务工作机制;特殊群体只要拨打法律援助热线或就近通过所在村、社区转交申请,就可在家里享受法律援助。
坚持用热心、耐心、真心、细心的“四心”标准,根据申请人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援助方案,为其提供精细化的法律援助。这是市司法局在不断延伸工作触角、织密法律援助网络、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基础上,为实现法律援助精准服务、从“坐等群众”向“主动服务”方向迈进的又一项举措,既方便了困难群众的维权,又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真正把法律援助落到实处。
此外,为方便残疾人上门办理法律援助业务,我市在市县两级法律援助中心设置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对来访残疾人实行解答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定优先制度。对来电的残疾人对象,第一时间通知就近的法律援助站点优先调查核实,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申请对象提供上门服务;常态化组织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律师深入街道、社区开展“法援惠民生 关爱残疾人”宣传活动,引导残疾人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应援尽援”到“线上线下”
构建覆盖全市“法援网络”
去年以来,每到星期三,安徽长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孙中旗都会准时来到雨山区人民法院一楼大厅法律援助窗口坐班,为诉讼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8月25日,又值孙中旗坐班的日子。当日,市民曹先生带着八旬高龄的老母亲前来咨询房产继承事宜。原来,曹先生的父母名下共有一套房产。前不久,其父亲突然去世。由于这套房产马上要面临征迁,房产只有过户到母亲名下,后面才能办理相关手续。“原本上午我们四个兄弟姐妹约好一起到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结果,其中一个不愿意来,所以我们就来咨询一下。”孙中旗建议曹先生一家人好好商量,看看有什么诉求,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如果协商不了,再走司法程序。
近年来,在市公检法机关的支持下,我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检察院案管中心、看守所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根据需要安排律师值班,为诉讼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转交法律援助申请等法律服务。
同时,我市还在各级法律援助实体平台为农民工、未成年人、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优先受理、优先办理相关事务。畅通热线服务,保持“12348”热线平台全天候上线运行,值班律师工作日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推进“互联网+法律援助服务”,群众可通过“12348”安徽法网、安徽司法微信公众号、“皖事通”政务APP等平台咨询问题、申请援助、预约服务。
此外,我市还以市和三县三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依托,在工会、残联、妇联等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49个、村居联系点556个。在法院、检察院、看守所派驻值班律师,组建劳动争议律师服务团、刑事辩护律师服务团、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律师团等,形成“中心+站点+团队”覆盖全市的“法援网络”。
记者 刘明培 通讯员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