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还是这么美,马鞍山的文化氛围还是这么浓厚。”10月14日,拜谒诗仙李白后,漫步大青山脚下,遥想滨江盛景,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刘向东满是赞许。与马鞍山,因钢铁相遇,因诗歌缘深,他说:“诗歌,正是这座城市柔美的一面。”
曾任职于钢铁企业的刘向东,遍访钢铁城市,第一次到访“因钢立市”的马鞍山,就被她的诗歌底蕴深深折服。之后,以诗人、作家之名,刘向东与马鞍山的缘分愈积愈深,参加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的次数也越来越多。2020年,他携手诗歌名家组团到薛家洼等地采风,创作的《芦苇江湾》等精彩诗篇,更成为了本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的一大亮点。“诗意长存、创新不止,马鞍山李白诗歌节方能持续33届、坚持33年。”刘向东表示,也正因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尊重、对诗歌传承的历久弥新,让这座城市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
新时代,新征程。“本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长江文化’与‘诗歌文化’两条主线并驾齐驱,就是很不错的尝试。”刘向东认为,要以诗歌为引、文化为媒,深入挖掘马鞍山“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扩大马鞍山“诗歌文化”的影响力。“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的举办,对马鞍山市提升文化吸引力、发展文旅产业都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他说。
“诗人,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讲述者与传承者,也承担着比以往更重大的责任。”刘向东希望,马鞍山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能赓续诗歌文化根脉,创作更多诗歌精品,让诗歌成为助推马鞍山高质量发展、飞向新时代的有力翅膀,“要把握时代脉搏,找准文化方向,拉开审美距离,在见证生活、表达生活中彰显精神趋势,创作出有内容、有筋骨、有温度的佳作。”
同时,他表示,马鞍山也需用好“中国诗歌之城”这张金名片,进一步加强诗歌创作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形成出人才、出精品的生动局面;通过诗歌节、演出、展览等活动,推进诗歌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等活动,让诗歌进一步丰富新时代百姓精神生活。
文/记者 邓婷婷
图/记者 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