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媒体看马鞍山 > 正文

长江之滨的这场诗歌盛会,颂扬这块生态福地

2021-10-17 10:17:47 来源:安徽日报

“长江浩荡,奔流不息。在历史的天空下,我仿佛看见了诗仙李白乘舟而来,把酒高歌,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在长江之滨,铿锵有力的吟诵声把现场观众引入了一片诗的海洋。

以诗仙为名,以诗歌会友,自1989年开始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李白诗歌节已成为马鞍山一张闪亮耀眼的文化名片。近日,由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诗歌学会共同举办的马鞍山市第33届李白诗歌节开幕式在滨江文化公园江豚湾广场举行。

舞台交给百姓

诗朗诵《山水》、歌舞《心之城》、合唱《您花开的样子》......整场开幕式的表演全由群众文化活动组成。

上午9时过,来自马鞍山市第七中学的137名同学身着草绿色古风服装,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声情并茂地吟诵着《山水》。诗歌由最初的浪漫土地到这片热土曾经发生的慷慨激昂的战争故事,再到现在一片青山绿水的生态福地,同学们用吟唱、朗诵、表演等方式表现出了对家乡马鞍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太激动了!孩子们完成得很棒,为他们点赞!”顺利完成了第33届诗歌节开幕式表演,《山水》节目编导、马鞍山市第七中学团委书记兼音乐教师卢籽衡老师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卢籽衡说,学习古诗词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最好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文化人格的塑造和健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被古诗词影响熏陶的孩子,他的谈吐和气质会更胜一筹、令人难忘。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当古诗词遇上音乐,再以舞美的方式呈现,更能成为能直接打动人的艺术。这样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能让古诗词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完成文化的传承。

“33年,一代人在诗歌节薰陶的诗性气质中接受着滋养,这对厚植一座城市的文化土壤、哺育一种文化气质尤为重要。看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学生参与到诗歌节的互动活动中来,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愈发深入人心。”安徽省文联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先发感慨。

唱响长江颂歌

与往年相比,本届诗歌节在新时代又注入了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今年是建党百年,本届诗歌节不仅将“主题红色”贯穿始终,而且融入了长江大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绿色”,尤其是首次重点突出了“长江文化”,以展现诗仙李白钟爱的山水生态福地之美。

作为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的重头戏,开幕式一改往年的布局,各项活动开展现场由室内变为室外,在临江亲水、岸绿景美的滨江公园实景上演。马鞍山市文旅局局长胡支农表示:“以长江为背景,以绿色为底色,以大堤为舞台,充分表现马鞍山积极书写‘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开幕式上,诗朗诵、情景歌舞、表演唱、音舞诗画……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声有色的艺术表演,完美演绎了千百年来马鞍山这片神奇土地与浩瀚长江的千年情缘。《马鞍山是这样一座城》《长江》《向总书记报告 追逐滔滔江水 放歌巍巍青山》,三首诗朗诵以时空为轴,再现了马鞍山自建市以来的蜕变和成长。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鞍山一年之际,马鞍山市民用一场诗歌的盛宴向总书记汇报:“您对马鞍山未来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实现。”

“面朝长江,背靠大山,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在这片景美、水美的滨江文化公园实景观看演出,比在家从电视上看震撼多了!”当涂县中医院骨伤科医生陈甜甜说,曾经码头砂场林立的薛家洼蝶变成如今空气清新、生态优美的网红打卡地,是意想不到的。作为马鞍山的年轻人,我们要接续奋斗,做好“长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讲好诗歌文化、长江文化,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青年力量。

文化是城市之魂,诗歌的融入,赋予城市更多意境。栖息诗意之上,马鞍山人把“诗歌之城”传得更远、更响;放眼未来,诗韵流觞,汇聚起满满的文化自信,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脚步铿锵有力。

[编辑: 戎小平 ]
分享到:
12/29 竣工通车!
12/27 马鞍山慈高区获批国家创新积分制试点
12/22 马鞍山:打造长三角“白菜心”
12/16 安徽马鞍山:当好生态修复“模范生”
12/15 从“环境洼地”到“生态福地”
虽已入冬,在横跨长江两岸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江风徐来,吹面不寒。有着“网红打卡地”之称的薛家洼生态园里,草木茂盛,不远处长江航道轮船往来,汽笛悠扬,吸引众多游人驻足欣赏美景。 [详细]
12/10 马鞍山盘活土地“内存”
12/03 相邻一家亲 相融创共赢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