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禁捕,守护生命长江。马鞍山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禁捕退捕,推行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来,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资源密度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长江岸线实现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精彩蝶变,薛家洼等已成为了网红打卡地。马鞍山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被全国推广,为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禁捕后,我市紧抓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契机,实施改革建队、业务兴队、科技强队等机制建设,不断推进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坚持“人防+技防”、“专业队伍+社会共治”、“水上巡查+岸上整治”、“江上巡+岸上查+点上蹲”,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斩断非法捕捞的源头,模范践行了省委长江禁渔“六无四清”目标。创设的长江生态法庭、驻长江检察室、护渔、增殖放流代履行、长江大保护联合执法、“精准滴灌式”禁捕普法模式、“四有一畅”工作法、“1+2”帮扶退捕渔民等模式均在全国推广。市渔政综合执法支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渔政亮剑2020”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先进集体,渔政执法支队被选为部省共建基地,代表国家巡查镇江至九江段。
改革建队,执法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推行全要素执法机制改革,打破原有农业执法分工界限,构建以行政执法为重点、行业管理为基础、技术支撑为保障的监管执法模式,构建“五指成拳”的执法格局,有效地克服了关键时段、关键领域人员局部性紧缺的困难。
今年3月以来,进入长江刀鱼繁育旺季,执法人员捉襟见肘。针对这一情况,支队立即从其他综合执法领域又抽出9名业务能力强的队员,进行了渔政执法专题培训后,立即投入阶段性禁渔执法工作。针对阶段性春耕执法,从渔政执法支队中抽调6名队员补充,立案查处8件,为执法改革前的400%。同时,结合各执法领域,成立专家支撑团队,为执法提供技术服务。
业务兴队,能力由“达标”向“实战”转变
实施大练兵机制,开展政治练兵、专业练兵、技术练兵、实战练兵、军训练兵、竞技练兵等“六大练兵”和对应的法律素养提升、体能拓展、技术攻关应用等十大行动。
如法律素养提升行动,突出以考促学,在专家学者授课的基础上,推行“双周考试”;突出以案促学,遴选市县级执法骨干成立办案指导小组,推行“1+2”老带新模式,采用按需培训、案例讲解等方式,全面提升办案技能;突出考核促学,建立执法人员“日常考核+执法考评”机制,执法人员案件查办质量与年底评优、干部提拔相挂钩,形成“人人争先进位,个个赶学创优”良好氛围。
科技强队,监管由“人防”向“技防”转变
推行执法信息化机制建设,率先实现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渔政信息、船艇维修、无人机执法等技术应用攻关小组,通过全天候监测、智能研判预警、视频联动取证、快速追踪处置等信息化运用,实现快速发现、锁定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证据能力。已利用信息化手段发现查处违法犯罪6件。
制度严队,管理由“自觉”向“规范”转变
率先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农业行政执法处理流程,制定细化“三项制度”规定、船长轮机长职责、执法人员问责规定、着装规定、巡航制度等各类规范制度36项,执法办案保持零投诉、零复议、零诉讼。强化内部管理,出台执法人员管理、考核、问责等制度,严格执法用车、船艇加油等执法装备管理制度落实。创建畅通民意“零间隙”、服务群众“零距离”、执法监管“零死角”、执法惩戒“零容忍”等“四个零”执法模式。
法治活队,禁捕由“单项”向“全程”转变
与司法衔接,与法院共建长江生态法庭,统一全市长江大保护领域自由裁量标准;设立驻长江检察室,实行检察官驻点制。与宣传衔接,创新“精准滴灌式”禁捕普法模式,区分退捕渔民、垂钓爱好者、禁渔区周边群众等不同维度实行普法。与护渔衔接,全面健全网格化护渔员队伍,优先选聘退捕渔民120人担任护渔员。
人文塑队,退捕由“稳得住”向“能致富”转变
以人文关怀塑造队伍形象,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帮扶退捕渔民,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入户帮扶4.4万余次,解决问题6000多个,养老、医疗、住房、就业均100%。创设“捕转养”、帮扶驿站、小店经济等项目,以法治力量助推退捕渔民“四有一畅”。退捕渔民三姑娘上岸、护渔、改名、创业故事成为全国退捕渔民励志品牌。
记者 刘明培 通讯员 秦宁 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