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不仅展示一个城市的“颜值”,也展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还关系一个城市的人文温度。近年来,我市紧盯重点区域、紧扣突出问题、紧抓整改提升、补齐工作短板,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

日前,记者分别前往主城区的部分居民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进行实地探访,了解具体情况。
地点:塘西街道塘岔社区新塘小区
11月2日,塘岔社区新塘小区2021年度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小区内新铺的沥青路面干净整洁,居民楼外的光缆、电线经统一包裹后显得格外清爽。沿着主干道往南走,路边两侧不时看到有堆积的水泥、砂土等建筑材料。位于小区5号楼西侧的中心小花园正中央摆放着许多健身器材,四周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这是将新架设一些健身器材,居民健身会更方便。”施工人员说。
记者注意到,小区6号楼附近张贴有小区施工进度计划表、施工总进度计划以及工程公示牌。工程公示牌显示,该小区改造工程涉及墙面粉刷、道路出新、室外照明、拆除违建、新建文化长廊等。

“此次改造,我们小区共涉及14栋居民楼、554户居民。改造有几个月了,主要以基础类改造项目为主。”花山区塘西街道塘岔社区党委书记伋国萍介绍,新塘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小区14栋楼全部建成于2004年,存在产权交错、设备设施老旧、生活环境品质不高、物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今年初,该小区被列为花山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月份正式启动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目前,该小区改造工作已经整体完成80%,楼前线缆规整、雨污管道改造、楼道墙体粉刷、公共区域景观提升及道路改造工作已完成,后期将加快推进楼体外墙粉刷、监控系统和路灯安装以及电瓶车充电设施安装工作,预计本月底基本改造完成。
该小区6号楼居民王丛长今年73岁了,已在这个社区住了17年。“以前,小区的地面都是坑洼不平的,有的路面砖都是碎的,我们老年人晚上都不愿意出来走,生怕摔跟头。现在路面平整了很多,出门也方便了。”王丛长坚信,小区改造完成后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
地点:新岗农贸市场
“您要点什么?”“这个多少钱一斤?”“这个也很新鲜,要不要来点?”……11月2日上午8时许,新岗农贸市场人头攒动,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此时正值买卖高峰期。
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新岗农贸市场功能区划分明显,中间是蔬菜区,两边是干货、粮油、散装酒、熟食、禽蛋、 卤菜、牛羊肉、生猪肉、豆制品、海产品等区域,其间还有悬挂式指示牌,上面标注着出口、卫生间、疏散通道等方位,而每个经营户的摊位上方都有一面电子屏,电子屏上有经营户的相关信息。另外,记者还注意到,在新岗农贸市场的西北角,设有校称处和总服务台,此时两名工作人员在岗。

“新岗农贸市场自2019年标准化改造以来,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了,来买菜的市民也越来越多。”新岗农贸市场经理朱洪坤介绍,新岗农贸市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因建设年代较早,改造前市场基础设施陈旧、下水排水不畅、规划布局不合理。经改造提质,该市场重新设置了排污、排水、水电、通风、采光设施,增设了相关功能区,整体规划更加合理、服务更加周到。
“现在市场内环境很清新,卖菜的心情也变好了。”从事蔬菜经营生意五六年的汪女士告诉记者,市场规划合理后,大家更愿意来买菜购物了,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
“感觉现在来这买菜就像是在‘逛商场’,各个区域划分明显,各种菜品应有尽有,整个环境干净又整洁,买起来舒心又放心。”正在买菜的曹女士感慨道。
地点:采秣东路
采秣东路周围分布着多个居民小区和不少商铺。由于人口流动大、道路老化、下水道堵塞,每到下雨天就会出现积水,加上路面坑坑洼洼,行人和车辆躲之唯恐不及。“车辆乱停乱放,路面坑坑洼洼,给居住和出行带来不便。”说到采秣东路的过去,家住生化新村的蔡师傅概括为三个字——“脏乱差”。
重修下水道、实施“白加黑”、施划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改造提升后,焕然一新的采秣东路变美了,满足了居民们的期盼。“改造效果非常好,路面宽阔平顺了,下雨也不再积水了,车也有地方停了。”蔡师傅笑着说,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这次改造力度最大,道路变化最明显,住在周边的居民都感觉幸福感在“噌噌噌”地提升。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后的采秣东路路面宽阔整洁,道路两侧的空地上合理地施划了不少的停车位,电动车、自行车有序地停放在非机动车线内,各类商铺门前干净整洁,少见占道经营情况。而在采秣新村东侧的绿地旁,印有“控制扬尘污染 美化美好环境”等内容的宣传图片,营造浓浓的宣传氛围。
然而,记者也发现,工程扫尾不彻底,绿化树下还有少许的剩余砖块随意堆放;个别商户“门前三包”意识不强,商铺前存在杂物堆放、甚至占道经营情况;少部分市民为图方便未将电动车停放整齐;碧绿的草地上有零星的白色纸屑……
“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希望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从不乱停车、不乱丢垃圾等小事做起,维护好家门口的美丽风景。”蔡师傅的这席话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赞同。
创建对话
市城管局:以常态长效守护城市细节之美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文脉和肌理所在,也是市民每天上班的“第一公里”和回家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小街巷连着大民生。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在马鞍山城区部分背街小巷“路不平、灯不亮、污水冒溢、垃圾遍地”等问题日益严重,并逐渐成为“脏乱差”的集中地。
为扮靓背街小巷、优化人居环境,有效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今年以来,市城管局牵头,统筹交警、住建等相关部门和相关县区载体,全面启动市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行动,针对背街小巷内存在的市政设施、市容秩序、环境卫生、车辆停放等问题,开展属地为主、部门联动、分类推进的办法集中提升行动,通过多部门共建、多网格共治、多方位联动、多点位发力,共同“把脉问诊”,形成合力,改善背街小巷环境问题“老大难”,达到“路平、水畅、灯明、干净、整洁、有序”的总体目标。
“经过实施改造提升,花山区半边街、跃进路、新岗路,雨山区马钢便道、华飞路、阳湖小道等背街小巷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市容市貌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管部门将继续严格按照“三有十无”的标准,即有管理人员、有保洁队伍、有停车区域,无出店经营、无占道摆放、无道路绿化破损、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油渍、无乱贴“小广告”、无乱披乱挂、无乱停乱放、无违章搭建、无破损脏污门头,从市容秩序、环境卫生、车辆停放、门头招牌、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积极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秩序整治工作,不断提升背街小巷管理水平。同时,强化督查,严肃考核,每月定期对挂牌和重点督办的道路进行督查考核,并将结果纳入各载体每月文明创建考核成绩,促进以常态长效守护城市细节之美。
市文明办:精准化持续推进 常态化长效管理
“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和背街小巷与市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关系着市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文明办创建协调科三级主任科员胡迪表示。
近年来,市文明办主要通过强化硬件、协调管理,促进全市居民小区“旧貌换新颜”、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和背街小巷“改头换面”。“在强化硬件方面,如老旧小区改造,市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前期会参与进去,提出设置集中晾晒区域、增设充电桩和停车位等建议;在协调管理方面,市文明办协同相关单位会对各个小区、小巷、市场进行抽查考核,并进行‘打分’评比及通报,希望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提升我市的文明形象。”胡迪说。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对细节要求极高的工作。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言一行,都承载着群众的满意度,连接着市民的幸福感。”胡迪说,我市已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使得百姓日常生活更便利、更有获得感。
接下来,市文明办将继续关注全市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和背街小巷的重点区域,加强常态化管理、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让我市文明程度再上台阶。
文图/记者 涂慧民 余萍
见习记者 朱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