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下万亩稻谷开镰收割,和县大棚火红辣椒压弯枝头,当涂螃蟹黄满膏肥爬上餐桌,城郊田园蔬菜瓜果新鲜上市……暮秋初冬,田畴似锦,马鞍山大地“丰”景如画。
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串强劲有力的数据:全市秋粮总产86.61万吨,实现面积、总产、亩产“三增”;6670个自然村全面刷新“颜值”,258个村落被冠上“美丽”之名;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21元,绝对值位居全省第一……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正走出铿锵的足迹。沿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引的路子,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马鞍山正加速奔跑,全力踏上“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的新征程!
提质增效 农业强起来
艳阳高照,稻香扑鼻,农机在金黄稻田里穿梭,连片的塘口里螃蟹横行……近日,记者来到当涂县大陇镇,见到的是一幅“人勤地生金、收获好‘钱’景”的生动画面。
“在蟹塘里尝试投放沙塘鳢、青虾,每亩能增收3000多元。”作为“蟹塘鳢虾高效生态混养模式”的探路者,钱根宝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而站在田埂上,看着满眼金黄,算起亩均效益,新农人何阳天对“稻虾连作”更有信心了,“今年水稻长势好,亩产不低于700公斤,加上头季的小龙虾收入,亩均毛收入可达1.2万元。”他说。
近年来,大陇镇在优化“种草、投螺、稀放、配养”养殖模式壮大养蟹产业的同时,以稳定水稻生产为前提,拓展稻田多功能性,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面积1.5万亩,打造出“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
不止是当涂。跨过长江,在含山,茶香沁鼻、瓜果飘香,利用丘陵、荒地、低产林地等资源,突出茶叶、黄桃等茶果产业发展,点燃产业振兴引擎;在和县,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生产科技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产业化,蔬菜种植面积达44.5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蔬菜之乡”。
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又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
今年以来,我市面向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在确保耕地质量提升、粮食面积稳定、粮食产能增加的基础上,加快和县绿色蔬菜、当涂生态水产、含山精品林果“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实施要素集聚建园、产业融合强园、绿色发展兴园、创新创业活园,建设以龙头带动的规模化农业产业集群,全面走上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100万亩、蔬菜产业基地60万亩、生猪年出栏60万头、生态养殖水面50万亩,培育“三品一标”产品超240个,形成含山大米、当涂螃蟹、和县辣椒等“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品牌体系。
宜居宜业 农村美起来
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如今清爽整洁;曾经杂草丛生的道路两旁,如今绿树摇曳;曾经破乱不堪的农家庭院,如今美丽绽放……“不仅村里环境更美了,生活也更加便利,尤其是新建的厕所,干净又安全,用起来格外舒心。”家居碧水青山畔,和县善厚镇凤台村村民高良柱由衷地感到生活美美的。
紧盯“人居环境”,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开展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着力改善农村面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目前,我市已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15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万户,建成乡村公路1688.103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达100%,一个个村庄脱胎换骨、容光焕发。
锁定“美丽乡村”,我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做好“清、理、拆、改、建”等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治、高质量推进,充分挖掘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一批“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全市已建成22个美丽乡村省级重点示范村、63个省级示范村,159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99个市级中心村,一张张“美丽面孔”竞相展示着动人颜值。
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48字《百峰村村规民约》脍炙人口,百峰乡学堂里学意正浓,便民食堂一年省下近百万;含山县清溪镇白衣村,创新运用“积分”+“荣誉”方式,善用法治、自治、德治,乡村治理水平由“浅”变“深”……
4219个网格党小组凝聚人心,“一村一法律顾问”安定人心,村规民约触动人心。我市各地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发展乡村文化,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作用,坚决革除陈规陋习,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风文明建设,一股清新之风在广袤田野中吹拂,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深化改革 农民富起来
最近一段时间,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鑫玫沅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每天都是一片热闹景象,玫瑰花一上市很快就销售一空,更有邻近市县的花卉市场直接将车开到合作社拉货,在田间地头开展“抢花大战”。
“回乡创业这步棋,我算是走对了。”2019年,太湖村村民马金龙带着技术返乡种起了玫瑰花,不仅为家乡产业增添了“香气”,更带动了周边居民就业。“明年我想着将更换下来的苗种在村里道路广场旁,用玫瑰花装点村庄,让太湖村更美。”他说。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数。“在家门口每个月就能挣3000块钱。”在刚开业的青舍民宿三号院,刘红正忙着晾晒被罩,而村里像她一样因民宿项目落地而走上就业岗位的留守妇女有12人。
近年来,太湖村依托自身独特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民宿、农村电商、休闲采摘等多种业态于一体,建成“和平使命”综合射击拓展基地、“青舍”特色民宿等,形成“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不仅摆脱了“贫困村”的帽子,更走上了致富新路子。
与此同时,和县乌江镇黄坝村通过摸清“家底”,将荒滩荒水和部分低洼点改造后发展水产养殖业,采用“村合作社+果农+农户”模式整合土地发展林果产业,让村集体资产效益惠及每个村民;当涂县金色田园休闲农业产业园流转了3500亩土地,向循环农业、现代农业、农耕文化、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迈进,成为我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浓缩版”……
我市不断推深做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强扶优消薄”工程,盘活农村山场、荒坡、闲置土地等存量资产,鼓励村级集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实力、规模大的企业和社会资本进来,培育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多形式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2020年,全市村均收入44.35万元,增幅25.4%,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
记者 邓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