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这一天!”日前,通过抓阄,敲定房号,向山镇杜塘村村民崔银宝走在新建成的观山景苑安置房小区里,心里满是归属感。从低矮简陋、环境脏乱的40平方米自建房,到宽敞明亮、配套齐全的100平方米大房子,崔银宝的“安居梦”终于圆了。
这样“住上好房子”的圆梦时刻,正在马鞍山大地不断上演。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棚户区群众最困难、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居住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市级重点民生项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以推进。
这是一道关乎社会公平的考题。
曾经,G205沿线部分地块,私搭乱建的简易民房众多,建筑密度大、基础设施旧、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如今,新建了人行道和慢车道,草坪、林木、鲜花等景观铺展开来,已然是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棚户区改造的政策好,我们才能搬进滨江花园里94平方米的大房子。”永泰社区81岁的魏守成喜笑颜开。
2020年以来,我市重点围绕提升G205沿线以及采石风景区城市形象、消除城市危房安全隐患、改善向山地区棚户区居民生活环境等方向,大手笔谋划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100个棚户区、22061户改造。其中,2021年我市计划改造棚户区36个地块,涉及5323户住宅。截至目前,5334户住宅已签订征迁协议,完成率为100.2%。
这是一场体现执政能力的考验。
一项涉及上万人动迁、回迁的工程,棚户区改造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
抽调人员组建专班,集中办公、分片包保、协调推进;压实载体单位主体责任,将棚改工作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年考核”制度,形成合力攻坚态势和长效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改造计划,依法科学修订征迁政策,提高补偿标准,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推进棚户区征迁,马鞍山是“千方百计”。
搭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高标准编制安置房建设规划,严格控制安置房容积率;锁定并优先出让历年棚改腾空土地,收益专项用于支持棚改,向上争取国家有关专项补助资金,成功发行专项债券13.63亿元,鼓励和引导马钢等企业参与棚改……加速安置房建设,马鞍山是“火力全开”。
花山区,上湖地块,16栋住宅楼相继进入楼层建设,总工程量已过三分之一,预计明年8月主体结构封顶;雨山区,超山花园周边地块,楼栋主体结构封顶进行倒计时,明年11月即将完工,可安置2169户居民……2021年,我市已完成棚户区改造新开工5334户,占目标任务100.2%;基本建成756套,占目标任务101.5%。
这是一次密切干群关系的实践。
“我一开始是不愿意搬的。”对于小南庙村民李四保来说,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虽有诸多不足,但仍然难舍离。但花山区征管中心主任曹云数次上门,一唠就是半天,听困难、讲政策,让李四保渐渐松了口。曹云还通过就业帮扶,为李四保安排了就业岗位,解决全家生计问题,更让他暖了心。“有了新房子,过上新生活,还有了新朋友!”
看到孔兆兰身有残疾、出行不便,曹云不仅帮着搬家,还竭力调剂,为她分到了一套今日家园小区的一楼现房。如今,新房正在装修改造,预计2022年中旬就能入住。“党委、政府真正把棚改办成了惠及老百姓的民心工程。”孙兆兰的儿子黄志华说。
记者 邓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