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

2022-01-28 18:24:50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锣鼓声中庆新春

■ 本报记者 罗鑫 本报通讯员 余克俭

“咚咚锵、锵咚锵……”1月25日上午,还未走进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民俗文化传承基地,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便传入耳中。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大小锣鼓”新春民俗表演活动。

大锣鼓表演由9人组成,只见鼓手抡起鼓槌猛地敲向磨盘大的红漆大鼓,其余人员分工明确,敲击苏锣、长号、大钹,按照曲目配合着鼓点奏响,声音洪亮有力;小锣鼓表演由7人组成,演奏中穿插唢呐和长喇叭伴奏,曲声欢快。随后,4位手拿彩旗的孩童蹦蹦跳跳地上台,开始进行“小马灯”的排练,他们不停变换阵型,活泼可爱的动作引来阵阵掌声。

“俗话说‘锣鼓响,脚底痒’,小时候听到锣鼓一响,我就会跑出去凑热闹,图的就是喜气。”参与打鼓表演的定埠村村民葛云军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定埠村人,对于大小锣鼓的表演,从小就耳濡目染。每年春节返乡后,都要利用空闲时间跟老一辈的表演能手学习大小锣鼓敲打手法,在锣鼓声中感受年味。

今年70岁的吕贵宝是该村大小锣鼓表演的行家里手,从小随舅舅学习小马灯的演跳和大小锣鼓的演奏。经过40多年的练习和表演,他技艺精湛,精通小马灯、大小锣鼓的全部表演及演奏。“定埠传承大小锣鼓的历史悠久。小时候我经常能听到大小锣鼓的声音,热热闹闹的,总感觉那些锣鼓就像能说话一样,不知不觉就对它着了迷。”吕贵宝回忆道。2010年,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吕贵宝等人的努力下,“大小锣鼓”成功申报了安徽非遗项目。从那以后,吕贵宝更加注重拓展“大小锣鼓”的传承范围,从本村和周边村落中精心挑选爱好者,传授技艺。同时他们还结合小马灯降福会等表演,让锣鼓活跃在舞台上,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文化“大餐”。

“春节前后,我们都会组织大小锣鼓的表演,这是为了烘托节日氛围,让大家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新年。”吕贵宝说道,随着老一辈表演者年龄渐大,能熟练掌握大小锣鼓的人越来越少,但只要大家愿意学,他们都愿意教,让村民们加入表演队,不但增加了大家的收入,也能促进非遗传承。

大小锣鼓表演是郎溪县举办的“2022年非遗线上线下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线下活动在非遗传承基地表演,让群众近距离了解非遗技艺。线上则推出了郎溪县非遗传承项目系列宣传片,开展“郎溪非遗拜大年”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营造‘非遗过大年’的氛围,以达到传承方式的多样化,加大非遗整体性、活态性、生态性保护力度,不断提高传承能力和水平,让大家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也让村民在春节期间享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郎溪县文化馆馆长谢满说。

“文化年货”送老人

■ 本报记者 罗宝 本报通讯员 周磊

台上,全椒县儒林戏剧团的志愿者正用心演着庐剧《姐妹换嫁》,台下,百余位老人津津有味地观赏着,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1月21日,记者来到全椒县二郎口镇峨嵋村养老服务管理中心时,县文化馆的志愿者们正在开展“志愿红为党旗增色 非遗文化情暖夕阳”走进养老院文艺演出慰问活动,把文艺年货送进老人们的心坎里。

“以往春节前的关爱老人活动,大多是送吃的、用的,这几年国家政策越来越细致,老人们不仅吃得好、穿得暖,社会各界还经常送来慰问演出,让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富足起来,真是送进了老人的心坎里!”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肖长义说。

提起现在的生活,92岁的费金余老人特别高兴。有着60多年党龄的费老告诉记者,他的子女都在外地上班,老伴早已过世,子女们每年也就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够回来一起吃个团圆饭。村里的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浴等服务,生活非常方便,在外工作的孩子们都非常放心。“这里经常会有志愿者来慰问演出,特别是春节前送的 戏,我们都爱看,希望这个活动能够一直办下去。”费金余说。

“向天空发射三颗信号弹,让它们照亮祖国的山河!阿米尔,冲……”当天,二郎口镇广平村老影剧院里正上映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其中动情的一幕幕,让台下观众特别是老年观众红了眼眶。春节前这段时间,广平村及附近村的群众经常走进老影剧院,一边欣赏电影,一边寻找旧时记忆,红墙、绿窗、木椅,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老影剧院经过改造提升,悬挂了广平村各时代老照片和经典影视剧照,新建的老式电影博物馆里展陈着电影胶片素材、拷贝和磁底等,既有新气象,又保留了旧时味道,让走进来的老人们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以前,这里过春节时,大家生活很单调,就是待在家里吃吃喝喝。这几年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送演出、送电影到家门口,日子可充实了,村里的老年人晚年时光也变得精彩起来。”二郎口镇文化站负责人桓永峰对记者说。

送“福”上门暖人心

■ 本报记者 安耀武

“文化年货”送企业,“留阜过年”精神爽。春节前夕,由阜阳市委宣传部、阜阳市文联主办的“我们的精气神”——2022年文化进千企进万家活动在阜阳市经开区启动,首站走进安徽阜兴新能源公司,10余名知名书画家,用传统书画艺术的翰墨重彩,为在阜企业送上一份“文化年货”,让身在异乡的建设者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祝福。

当天上午,在阜兴新能源公司内,室外四九寒天,室内温暖如春。书画名家们执笔蘸墨、尽情挥毫,经过3个多小时的专心创作,一百多幅饱含着浓浓年味、寓意吉祥的春联、“福”字和花鸟画、山水画跃然纸上,寄托了大家对新春的美好祝愿。企业员工们围着书画家热切等候,收到充满暖意的“文化年货”时,他们个个笑逐颜开。

记者了解到,阜兴新能源超高效太阳能单晶硅片项目,是安徽省“双招双引”重点工程和阜阳市光伏新能源产业“一号工程”,于2021年12月11日开工建设。为确保项目尽早竣工投产,公司不少外地员工今年选择“留阜过年”。阜阳市文联主席李平告诉记者:“艺术家们选在春节前走进企业,就是希望能通过送上‘福’字、书画等‘年货’,让企业一线建设者在阜阳过年过得安心、舒心,像在家一样温暖。”

拿着一幅幅散发着墨香、寄托着新年美好愿望的书画作品,职工们脸上充满了笑容。大家纷纷告诉记者:“现场写福字、送春联与在街上购买的福字、春联意义大不相同,这些作品包含着阜阳艺术家的深情厚谊,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阜阳的温暖。”

据悉,虎年春节前夕,阜阳市、县两级联动,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组织文艺小分队,为一线建设者和疫情防控人员、环卫工人、好人模范、先进典型等送演出、拍全家福,为出租车师傅、快递小哥、家政服务人员、游(旅)客等免费写对联、送“福”字,大力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凝聚起感恩奋进、干事创业、追赶跨越的强大精神力量。

“虎头”国潮俏市场

■ 本报记者 陈成

“老虎是‘百兽之王’,虎头鞋有辟邪祈福、吉祥平安的寓意。”1月24日下午,在位于安庆市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国货街的方舒手工布鞋店,老板方翠凤拿着一双虎头鞋向顾客张女士说道。听完介绍,张女士爽快地买下一双,“过年时让自家小孩穿上,年味更浓了。”张女士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鞋店的货架上不仅摆放着十几双不同颜色、尺码和款式的虎头鞋,还有虎头玩偶、虎头枕等老虎图样商品。方翠凤告诉记者,不同颜色虎头鞋有着不同寓意,比如:蓝色寓意拦住灾难、红色寓意喜庆吉祥、紫色寓意紫气东来等等。

炯炯有神的虎眼、倒桃心状的虎鼻、微微张开的虎嘴……虎头鞋看着玲珑可爱,制作起来却极费工夫,需要经过打袼褙、纳鞋底、绣虎脸等几十道工序。“做好一双虎头鞋平均需要两天时间。最难的就是绣老虎眉毛,要保证长度、间距一致,否则老虎的神韵就出不来。”方翠凤说。

方翠凤今年70岁,是安庆市虎头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方翠凤看到母亲在制作虎头鞋,就尝试着学习,没想到爱上了这门技艺,一直坚持到现在。“在过去,一到春节就会给小孩穿虎头鞋,祈盼他们健康快乐长大。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被慢慢淡忘了,但最近几年,听孩子们说什么国潮风兴起了,许多过去的老物件、老技法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不,现在买虎头鞋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大概也都是因为这个国潮风吧。”方翠凤笑道。退休后,方翠凤专心在家制作虎头鞋。2020年,方翠凤开起了现在的鞋铺,她负责制作和线下销售,女儿负责网上销售。

随着虎年春节的临近,虎头鞋成为年货市场的“宠儿”。在女儿的策划下,方翠凤的鞋店也顺势推出了春节大礼包,包括虎头鞋、虎头肚兜、虎枕、虎头玩偶四样,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年前这段时间,收到的虎头鞋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4月份,有的忙啰。”方翠凤开心地说。

红纸“剪”出新气象

■ 本报通讯员 王友雅 本报记者 袁野

“一把剪刀手中拿,一张彩纸百幅画,一代一代工匠梦,万紫千红非遗花……”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六安市金安区的翁墩乡杨公村,尽管冬日寒冷,但杨公村的文化广场上却是热闹非凡,当地“文化乐万家·新春走基层——文化志愿者新春文化服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举行着。在各类文化服务中,最让当地人瞩目的,当属翁墩本地的剪纸技艺,只见翁墩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人蔡敏折好纸张、画好图形,一双巧手拿着剪刀纵横来回,一幅幅灵动的剪纸作品自剪下相继诞生,从简单的大红双喜、到迎春“福”字、再到惟妙惟肖的“老虎”,各种花样层出不穷。

杨公村胜利组的村民郁国勤挑选了一幅精美的“福”字,十分满意,一旁的小孙子看着蔡敏的巧手出了神。郁国勤告诉记者:“剪纸是咱们翁墩乡的一张名片,以前家家户户的女眷都会剪。大过年的,有了这红彤彤的剪纸,就有了年味。”村民曹顶中也是一名剪纸爱好者,年近七旬的他看到蔡敏的手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我平时也剪着玩,和蔡师傅的水平不能比。如今剪纸虽然用得不多了,但这老手艺不能丢。好在这些年咱们当地政府宣传力度大,也有不少孩子、年轻人对翁墩剪纸感兴趣,这手艺还能传下去!”

结合自身乡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翁墩乡就另辟蹊径,走以文促经之路,以文化站为群众文化生活阵地,先后成立书法、音乐、戏曲、剪纸、农民画、民间文学、体育健身等协会,群众文化开展得如火如荼,发展和培训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剪纸、农民画已成为翁墩乡的特色民间艺术。近年来,翁墩乡更是接续开展农民剪纸书画展、乡村春晚、农民丰收节、戏曲联谊会、全民健身等活动,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特色文化品牌。2018年,翁墩剪纸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名录,成为六安市对外进行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的一张亮眼名片。

“现在翁墩剪纸在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激励我们创作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翁墩剪纸爱好者结合新时代文化工作要求,把剪纸创作和宣传党的思想、政策结合起来,让剪纸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年关临近,能用我们的手艺为乡亲们增添一份喜庆,我感到十分荣幸。”蔡敏说。


[编辑: 邵国权 审核:戎小平 监制:王小明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