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是工业互联网支撑的生产运营数字化平台,当日设备使用率、每部机器运行情况等一目了然。眼前,是全自动的铁水转运系统,不需要人工操作,炙热的铁水自动运输,自动浇筑成型。脚下,是干干净净的地面,过去的粉尘、废料、废渣再也寻不见。
提到铸造企业,很多人脑海里会蹦出“灰蒙蒙”“脏乱差”这样的词语,马鞍山市海天重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铸造企业的印象。
改变,源自海天重工董事长孙爱民第一时间抓住升级契机的敏锐,以及舍得花重金改造的魄力。
海天重工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业生产耐磨铸件产品的企业。初创时的海天重工只是当地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作坊,十几个工人,每天敲敲打打,用最原始的方式生产各种机械配件。作坊虽小,但孙爱民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过硬的产品品质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并“带来客”,三一重工就是在这个时候找来的,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海天的忠实客户。
订单越来越多,手工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孙爱民启动了企业的第一次转型升级——采购各种机械化设备,建成3个车间,彻底从手工生产步入机械化生产阶段。
“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公司10项产品获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2021年,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荣誉称号。我们生产的高耐磨泵车内衬半弯管产品,其使用寿命和效率远超国内外行业水平;我们生产的大型耐磨空心磨球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孙爱民说,过硬的产品,也为海天吸引了更多工程机械行业的“大腕”,中联重科、徐工集团、山推集团等纷纷抛来橄榄枝。
就在孙爱民再次准备大干一场时,2015年,受大环境影响,海天重工的订单突然“腰斩”,企业一下子陷入困境。订单突然减半,打了孙爱民一个措手不及。
“后来,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市场行情,觉得困难只是暂时的,咬咬牙挺过这一段时间,后面肯定会越来越好。”孙爱民说,身处困境时,信心非常重要。2016年,经济形势全面好转,企业订单恢复甚至超过了之前水平。2022年,企业实现销售额1.8亿元。
冒着火花的铁水,顺着转运系统稳稳地来到迪砂生产线上。守候在操作台的工人按下按钮,装着铁水的大桶缓缓倾斜,铁水自动倒入浇注机。尽管火花四溅,但危险系数基本为零,因为工人们全程无接触生产。
这是海天重工消失模生产车间的生产场景。原先由人工操作的配料提取、铁水转运、浇筑等各个生产环节,全部被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取代。长长的生产线,仅3个工人就能搞定,工人数量是过去的五分之一。更让人惊奇的是,生产过程全封闭,看不到四处乱飞的灰尘。
“2022年,我们先后投入了1.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孙爱民介绍,他们把智能化作为第二次蝶变目标。
今年,海天重工又投入800万元建设了生产数字化平台,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只有进行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铸造企业才能走得更远。”孙爱民说。
记者 王永霞 通讯员 朱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