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魅力非遗马鞍山 > 正文

魅力非遗马鞍山 | 马鞍山丝绵画

2023-04-14 16:04:07 来源:皖江在线

马鞍山有一门绝技

被费孝通先生誉为“东方一绝”

曾作为国礼传向全世界70多个国家

它就是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鞍山丝绵画

世代传承 开拓创新

最早的丝绵画始于太平府(现当涂县)弹棉世家张明旺。自张明旺起,丝绵画传承的方式一直以父带子、师带徒的形式,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从未间断。据袁洪滨介绍,1976年,他在农村插队期间,利用农闲时间跟随张明旺之孙张本生老师学习了棉花画的制作。1981年,受民间布贴画的启发,袁洪滨独创发明了“洪滨丝画”。

“刚开始时只用棉花,就叫棉花画。到后来,逐渐开发了新材料,蚕丝、涤纶、金丝……甚至头发丝,都可以拿来作画,于是就改名为丝绵画。”不断创新的袁洪滨,在长期的钻研和不断的实践中,从黑白到彩色,从没有背景到层次丰富,通过对纤维进行撕、拉、搓、捻等手法,将世间万物表现得惟妙惟肖。

第四代传承人袁洪滨从事丝绵画制作已有 47 年,是马鞍山丝绵画制作规范、系统、改进的重要传承人。在他看来,用中国最古老的丝和现代手工技艺,让原本材料单一的棉花画,发展为自身独具特色魅力的丝绵画,就是最好的传承。

勇挑重担 走向世界

从纺织厂里的棉花画,到作为国家党政代表团和外交部指定的国礼之一,通过外交部门的礼品传向了全世界70多个国家,马鞍山丝绵画历经40多年的发展,用独一无二的技艺,将传统棉花手工艺融入了东西方绘画艺术,极大丰富了中华传统手工技艺,创造了安徽高端品牌精湛、神奇的艺术魅力,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袁洪滨还先后注册了“洪滨丝画”商标,建设洪滨丝画美术馆和洪滨丝画园,将丝绵画一步步带入人们的视野,走向了国际舞台。如今,丝绵画不仅做成了“国礼”,也做成了“国宝”。洪滨丝画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和国际大奖100余项,其中,《乾隆大阅图》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马上办”融媒体工作室记者 涂慧民

视频 刘青元 海报 吴佩琪

[编辑: 刘玉倩 审核:王小明 戎小平 ]
分享到:
04/06 五十多年!他用坚守传承酿酒老手艺
“我们酿的酒味道特别甘醇,虽然没加糖,但入口香甜像蜜糖一样,回味无穷。”4月3日,记者走进位于当涂县护河镇青山村的“老王家酒坊”,糯米香扑鼻而来。王赐林与儿子王万发正在用木甑蒸煮糯米以备酿酒。对于自己家的酒,酿了一辈子酒的第五代非遗传承人王赐林言语朴实却也自信满满,“老王家的酒从来不加任何添加剂。”[详细]
03/30 魅力非遗马鞍山 | 含山民歌
袁宗琴,不仅是含山一中的音乐老师,还有一个更为闪耀的身份——含山民歌第六代非遗传承人。执教以来,袁宗琴一直积极弘扬民歌文化,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承含山民歌的责任和担当。 [详细]
03/23 魅力非遗马鞍山 | 湖阳羽毛扇制作技艺
03/17 魅力非遗马鞍山 |乌江王老七花生米
“王老七花生米”是和县乌江镇一道地方民间食品,至今已传承四百多年。其香脆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已热销马鞍山、合肥、南京、芜湖、扬州、滁州等多个城市。 [详细]
03/09 魅力非遗马鞍山 |大陇孙村龙灯
“编扎龙灯,龙头的扎制最为繁琐、讲究,龙头造型是决定龙灯整体气质的关键,在扎制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要到位……”3月6日上午,在当涂县大陇镇孙赵村的孙村龙灯非遗传承基地,县级非遗传承人孙显明和孙星贤正一边给村民讲授龙灯编扎的技巧,一边用糨糊把事先裁剪好的宣纸粘在用篾圈、篾片制作好的龙头上。 [详细]
03/02 魅力非遗马鞍山 | 香泉羊肉面
没吃过羊肉面,就算没到过香泉。一碗羊肉面,不仅承载了香泉人世世代代流传的美味,更蕴藏了香泉千百年来的历史厚重感。 [详细]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