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长江浩浩汤汤6300余公里,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坐落长江之滨,地处吴头楚尾,马鞍山因江而兴,更因江而美。悠久的长江文明源头文化、独特的长江山水文化、灿烂的长江诗歌文化、光荣的长江红色文化、繁盛的长江工业文化,五种冠以“长江”之名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织、碰撞、融汇,最终升华成独具魅力的马鞍山文化。
江水流觞,时光铭刻。如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马鞍山正在作答。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
马鞍山地名的由来,传说和一只马鞍有关。
相传楚汉战争时期,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
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我市现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马鞍山山名记载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舆地志》:“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旧有神祠,赤乌二年所建。”
不论是乌江,还是慈湖港口,都在长江边。
长江自宿松县汇口镇进入安徽境内后,至和县乌江镇附近流入江苏省境内,全长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慈湖港口与乌江镇几乎是隔江相对。
在长江马鞍山段,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在这里,水脉与文脉交融,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追溯人类起源,开启文明曙光。
沿着一条蜿蜒的砖砌小路,来到和县陶店村汪家山北坡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盛夏时节,草木葱茏,遗址静静地“躺卧”在汪家山的腹地。50年前,在陶店村汪家山北坡,出土了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揭开了“和县猿人”的神秘面纱。
再把目光投向与和县相邻的凌家滩。在这里能看到5000年前先人建设家园的遗址;这里出土的文物是北京冬奥会奖牌设计的原型;这里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也因此先后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录。
大江东去,奔流浩荡。山川清秀,人杰地灵。横跨长江两岸的马鞍山,境内山水纵横、峰奇岭秀、溪清鱼肥,是历史上文人墨客偏爱的山水之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200多年前,诗人李白雄心万丈,仗剑去国,出三峡,浮江汉,游吴越。当他刚刚踏入马鞍山这片奇丽的山水之境,只轻轻一首《望天门山》,便登上了盛唐诗国的时代舞台。
除李白之外,周兴嗣的《千字文》、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等千古名篇均著于此,还有白居易、杜牧、曾巩等 600 多位诗人栖居于这片诗灵之地,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
接着把目光拉到近代,硝烟弥漫,侵略者的铁蹄无情践踏中华大地。一江两岸的抗日根据地燃起抗敌烽火,西梁山打响“渡江战役第一枪”……这些构成了这座城市永恒的红色记忆。
时光流转,江水不息。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马鞍山的长江工业文化孕育而生。中国第一只火车轮箍、第一套高速线材、第一根H型钢在这里走下生产线,中国钢铁第一股在这里开创,挺起中国钢铁的脊梁。最近,随着安徽省首部工业题材话剧《炉火照天地》的巡演,也让更多人知道,是马钢一举打破高铁车轮被国外垄断局面,为高铁穿上“中国跑鞋”。
保护传承长江文脉
夜幕降临,灯火璀璨,长江不夜城流光溢彩,天南海北的游客川流不息。
“长江不夜城是马鞍山打造的文旅标杆项目。”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副总经理叶连朋说,“以长江文化充实长江旅游、以长江旅游彰显长江文化,人们将在旅游中不断理解母亲河、亲厚母亲河。”
保护、传承长江文脉,长江不夜城仅仅是马鞍山长江文化大片中的一帧。
一脉千古成江河,长江是空间性也是时间性的存在。跨越时空,今天的马鞍山正对长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再生产”,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介、新语态,推进文旅深融,让长江文化可见、可感、可亲。
我市先后投入近 8 亿元,对凌家滩遗址、太白楼、朱然墓等重点文物进行日常管理和保护性修缮,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通过市博物馆、刘禹锡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等博物馆,每年举办主题展览150余场,系统展示长江文明和地域文化。
围绕长江大保护和文化遗产等主题,我市创排了儿童剧《小江豚归来》、话剧《炉火照天地》、现代舞剧《李白》等10余部文艺精品,讲好长江文化承载的“马鞍山故事”。
推动长江文化与品牌活动有机结合,我市连续举办34届李白诗歌节、15届李白户外旅游节等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扩大对外影响力。
说到长江文化的保护,凌家滩遗址的保护不得不提。
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明确推进凌家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市着力加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展览展示和管理保护,成立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实施遗址区村民搬迁工程,举办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更好地发掘长江文化的真实印记,深入阐释长江文化价值。
今年5月,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与相关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为凌家滩遗址的发掘研究以及后续保护利用建言献策。
“凌家滩遗址有可能成为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实证,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凌家滩遗址与良渚遗址之间若干相似因素的存在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源头之一。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对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关键时期的关键材料。
长江文化未来可期
“以前想一睹长江风光特别难,真是‘临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家住薛家洼附近的66岁市民王宗富亲眼见证了薛家洼的蝶变,颇有感触,“现在的薛家洼水清岸绿,处处是景。”
在薛家洼,每一处花坛小景、观景平台的背后,都是政府部门下的“绣花功夫”。
清退长江岸线10公里、滩地1000多亩,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3家、船舶修造企业34家,整治散乱污企业708家,整改提升各类企业156家……一项项整改举措重拳出击,萦绕马鞍山人心头的生态“痛点”,终变环境“亮点”。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出全面推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长江文物保护管理,推动长江文物活化利用,提高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守护好中华历史文脉。
作为一座拥江发展的城市,马鞍山拥有的长江历史文化资源多,生态景观佳,人文荟萃,品质高端,不少资源具有独特性、稀缺性甚至唯一性,这些都为赓续弘扬长江文化奠定了基础。
7月31日,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召开,擘画了建设“七个强市”的蓝图,其中一个“强市”就是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我市将坚持守正创新,在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上一马当先,做好高质量文化供给,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紧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通过开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研发挖掘、文化传播三大工程建设,合理策划长江文化和旅游整体布局,加快打造长江文旅拳头产品,建设长江“最美文化廊道”,充分打好“长江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马鞍山正在生动作答这一时代课题。
记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