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聚焦 > 正文

诗歌节:马鞍山最显著的文化印记

2023-10-11 05:15:34 来源:皖江在线

一个城市的繁荣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马鞍山,因钢而设,因钢而兴。如果说一代又一代马钢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造就了这座城市“刚”的气质,那么李白文化、诗歌文化、长江文化的绵绵滋养则赋予了这座城市“柔”的灵魂。

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横跨长江两岸的马鞍山,境内山水纵横、峰奇岭秀、溪清鱼肥,是历史上文人墨客偏爱的山水之都。从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朓开始,以诗仙李白流连终老于此为标志,千余年来,诗人与马鞍山的绵绵情意,成就了这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节庆,是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国人的文化密码和深沉情感。当诗歌遇上节庆,便成就了一场已连续坚守34载的“诗歌之约”——马鞍山李白诗歌节。

以诗为名,以诗会友。如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经成为我市一张亮丽的文化“金名片”,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历史的垂青 诗仙李白的偏爱

大江东去,奔流浩荡。山川清秀,人杰地灵。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有着不解情缘。自古以来,马鞍山地区便为东西交通之要冲,南下北上之咽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云集星散,文明之厚重在此沉淀。诗仙李白一生七次游历马鞍山,写下了《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等5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仙名篇《望天门》作于马鞍山,妇孺皆知,人人会诵。因为李白,这里的山山水水有了诗的灵气;因为李白,我们才能有幸聆听到泛舟赏月、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神话故事;因为李白,人们追寻诗仙脚步,采石矶、太白楼、大青山成为争先打卡的旅游胜地;因为李白,自信、开放、包容的马鞍山正张开双臂欢迎八方来客……

674cfe98-d1cb-4c87-aad1-9acfea068844.jpg

岁月流转,文脉不断。千百年来,诗仙的踪迹为这方土地平添了几分浪漫和仙韵,也使得文化灵气在此孕育。斯人已逝,但诗意栖居,寻找先人踪迹,成为这座城市矢志不渝的追求。

大唐气象今犹在,诗仙风骨永留存。作为李白的终老之地,李白与马鞍山之间的缘分是一场“双向奔赴”,他寄情于马鞍山的山山水水,最后魂归青山;马鞍山也因为李白,成为了一片散发着诗性光芒的土地,涵养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此外,周兴嗣的《千字文》、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等千古名篇均作于此,还有白居易、杜牧、曾巩等600多位诗人雁阵般栖居于这片诗灵之地。可以说,马鞍山的诗文底蕴极为丰厚,马鞍山人也在矢志不渝地挖掘内在的诗歌文化。

执着的坚守 连续三十四载的约定

万事贵在有恒。从1989年至今,诗歌节的举办从未间断,今年已经是第35届。

打开诗歌节的时间坐标,每一届诗歌节的举办,都表达了马鞍山人对诗歌的礼赞,对文化的敬意。

为传承诗仙风骨,传播诗歌文化,促进交流合作,自1989年起,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决定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节庆期间开展大型文艺演出、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国际友人吟诗会、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作为首届诗歌节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我市文化名人戎林对30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他回忆说,李白诗歌节当时还叫国际吟诗节,活动大受欢迎,还来了很多国际友人。

1992年,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被国家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五大节庆活动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1f5326dc-3627-47b0-97aa-3a85cf73c315.jpg

鉴于多年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的成功经验和良好效果,200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我市举办。

自2006年开始,在中国国际吟诗节的基础上,每年举办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

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中国诗歌之城”现已成为马鞍山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2018年,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迎来了30岁的“生日”。30年的发展,让这座城市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得到不断提升。30年的发展,马鞍山的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得到不断提升。

如今,经过34年的积累,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永不磨灭的文化记忆。

在追随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不断成长。

正如我市诗人欧震所说,成长的不仅是诗歌节,还有这个城市中的人。

“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弘扬,我们的诗歌节才能历久弥新。”市文旅局党委委员、李白研究所所长周霍祁说,经过30多年的积累,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发展到融歌舞、吟诗、经贸和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本土特色。

精神的高地 点亮生活的光芒

寻诗歌之魂,品诗歌之美。诗歌犹如一束温暖的阳光,为每日平淡的生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住在诗的城,怀揣诗的梦。诗歌赋予了城市以浪漫灵动,也让住在这座城里的人充满了文艺气息。他们热爱诗歌,诗歌创作成为市民的日常,群众性诗社层出不穷,新生代诗人佳作不断,诗歌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刻入城市的文化基因。

吟诵、背诵、抄写、创作诗歌的文化活动每年都在马鞍山举行。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少年儿童,每年金秋,他们都会在一场以诗为名的盛会中相遇,尽享诗歌带来的惬意,陶冶高尚情操。20多年来,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赓续不断,诗歌这个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这里得到了全新的阐释。

自2001年起,马鞍山开始组织大规模的青少年古诗文吟诵活动,成立各类群众性诗社百余个,欧震、李刚等一批新生代诗人佳作不断。市民爱好、学习和创作诗歌的文化氛围浓厚。据统计,目前我市有2000多位市民坚持诗歌创作。

从2020年夏天至今,我市草根诗人陶广亨独自创作了几百首诗歌,多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乡村生活和变化。他还带着爱人和孩子一起创作诗歌。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他致力于农村孩子的诗歌启蒙教育,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写诗,鼓励孩子们创作,一起追寻诗与远方。

“网红”草根诗人陈宗仓,因儿子求学来到马鞍山。由于爱好写诗,他在这里很快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诗友。博望区丹阳镇草根诗人王庭赞虽处境艰难,却不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著有《午夜独白》《午夜诗魂》《纯南抒情诗选》等作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这座城市将继续阔步向前,写出更加美丽辉煌的诗篇!

长江的馈赠 齐唱新时代的赞歌

千古人文地,一城山水诗。马鞍山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豁达,有“西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悲壮,还有“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气魄,这一切都来自长江的馈赠。

以古开今,鉴往知来。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马鞍山在不断发掘“诗歌文化”的同时,也为我市“长江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3fa7ceea-7602-4320-b2f7-1e118e251986.jpg

今年8月,群贤毕至,大咖云集。2023马鞍山首届长江文化论坛的举办,是马鞍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勇担历史使命的具体行动,为打造长三角“白菜心”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新动能。

作为一座拥江发展的城市,马鞍山拥有的长江历史文化资源多,生态景观佳,不少资源具有独特性、稀缺性甚至唯一性,这些都为马鞍山弘扬长江文化奠定了基础。

传承长江文化,与长江共生、共进。如今在长江江畔,长江文化体验空间项目“长江不夜城”正大放异彩。以诗歌和长江文化为引,我市文旅产业与长三角城市的互动也在升温、提速。利用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这一平台,我市将继续弘扬诗歌文化、长江文化,为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记者 黄莹

[编辑: 吴曲波 审核:戎小平 审签:王小明 ]
分享到:
10/11 袁方:以舍我其谁的干劲打开发展新局面
10/11 我市以数字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全市实现制造业倍增、迈向高质量发展再添制胜砝码。 [详细]
10/11 我市29家企业参展第134届广交会
第134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1月4日在广州举办。10月10日,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我市将有29家企业参展,展位数42个,其中一般性展位30个,品牌展位12个,较上届增加9家企业、9个展位,参展企业数、展位数均创历届新高。 [详细]
10/11 史志宣传进校园 红色书香润童心
为进一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马鞍山市地方党史、地情文化的传播,近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赴市四村小学、珍珠园小学开展“史志七进”赠书活动。 [详细]
10/11 扎根基层,为群众办实事
10/11 出口订单生产忙
10/11 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图片联展在南京开展
10月10日上午,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图片联展在南京市金陵图书馆正式开展,现场共分为“玄奥葬制”“诡谲玉礼”“邃古炊烟”三大板块展区,集中展现了凌家滩5000多年的日月沉浮、沧海桑田。 [详细]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