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媒体看马鞍山 > 正文

钢铁之城的“诗意栖居”

2023-10-16 11:40:40 来源:安徽日报

10月16日

安徽日报9版聚焦马鞍山

积极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之路

刊发文章:钢铁之城的“诗意栖居”

一起来看看

马鞍山,一座钢铁元素与文明基因共融的城市。

2009年,马鞍山市一马当先,捧回中部地区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14年来,马鞍山已蝉联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老市民的回忆中,马鞍山当年之所以能在中部地区众多城市中一骑绝尘,第一个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主要胜在“软实力”,而其硬件条件,远不如合肥、武汉、南昌、长沙等省会城市。

既知不足,就要有脱胎换骨的勇气。14年来,这座“老牌”文明城市一直致力于改善城区环境、补上硬件的“短板”。去年以来,马鞍山对标“杭嘉湖”,瞄准“最干净城市”,打造高颜值的“白菜心”,从道路保洁、公园广场、公厕管理到绿化亮化,城市每个角落都在悄然变化。

▲ 一路“生花”的景观道路。安徽日报通讯员 胡晓娟 摄


精细管理

保洁“到边到角”

“这里天朗气清、山清水秀,道路很干净,到处是花花草草,环境优美。”国庆期间,从南京来马鞍山走亲访友的刘小平女士,对这座工业城市整洁有序的市容市貌赞叹不已。

与异地出游的刘女士不同,本地居民对城市“颜值”有着更高期待。“虽是钢铁立市,但我们是全国文明城市,很重视生态环境,几十年前就搞过文明创建活动,城区环境在周边城市里算好的。”马鞍山退休干部李先生认为,马鞍山城市“颜值”底子不错,不过如今与长三角发达城市比还有差距。

▲ 城市道路增景添“香”。安徽日报通讯员 彭 毅 摄

差距在哪?去年,马鞍山相关部门负责人带着问题多次赴“杭嘉湖”地区“取经”。他们发现,与“杭嘉湖”先进地区早已实行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相比,马鞍山道路保洁还是粗放式的“大扫把”普扫作业模式,且由于标段多而小、中标价低,导致执行标准不一、机械化作业率低,环境保洁水平难以提升。

汲取先进经验,马鞍山去年开始探索道路清扫保洁体制改革,在主城区开启“到边到角”的“道路保洁一体化”作业新模式,扩大保洁覆盖范围、配全机械装备,实行标准化、精细化作业。

“这种清洗车可以清扫慢行道、人行道、盲道,尤其是可以清扫到大型保洁设备的作业盲区,全程自动化作业。”环卫工欧阳海负责太白大道路段的深度清洁,自从有了全新的小型深度清洗车,他如同有了“利器”,工作保质保量。

负责城区多条道路保洁的两江深业公司责任人江超介绍,推行机械化、标准化作业,除冲洗车、洒水车、雾炮车等大型车辆外,他们还购进了多种可以机动灵活作业的小型环卫车辆,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

“边边角角都很干净,旁边广场、花坛周边纤尘不染,随时随地可以坐下来。”每天在花雨路晨跑的市民王旭,敏锐地发现了今年以来城市环境细微的变化。

“目标是通过精细化保洁,实现公共环境无死角、城市家具无污渍、水体清澈无垃圾、道路保洁见本色、绿化绿地见景观。”马鞍山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胡晓娟说。

同时,马鞍山开展专项“拓荒行动”,采取增加作业频次,开展高压冲洗等措施,解决靠近马钢厂区的多条道路扬尘及绿化带积尘问题,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


处处见绿

修复生态“伤疤”

走在马鞍山向山镇一处山坡的石板路上,秋风轻拂,漫山遍野的百日菊随风摇曳,看着这山花烂漫的美景,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生活垃圾处理场。

“30多年来,处理场填埋了近300万吨生活垃圾,形成了一个面积达300亩的堆体,持续产生渗滤液和填埋气,成了城市的‘生态伤疤’。”马鞍山市城管局环卫处生活废弃物监管中心党支部书记杨凌说。

该处理场所在的向山地区是铁矿集聚区。2021年,马鞍山全面启动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去年8月,向山生活垃圾处理场治理被纳入向山地区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整治项目清单。

“经过覆土复绿、防渗处理,处理场生态得以修复,降低了环保风险,还配套建设了填埋气发电项目,治理成效明显。”杨凌介绍,今年7月份,向山生活垃圾处理场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未来这里将打造集教育实践、生态治理和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环卫文化生态园’。”

▲ 霍里山公园一期改造后铺设的彩虹绿道。安徽日报通讯员 彭 毅 摄

过去的一年,马鞍山聚焦垃圾处理场、城市公厕、公园广场、围墙围挡等难点重点,集中攻坚修复城市“伤疤”,一个个项目落地见效。

“围墙围挡画上了绿树、花草的图画,美观多了,还起到了公益宣传的作用。”最近,有细心的马鞍山市民发现,市区围墙围挡经过整治,变得整齐有序,而且印有体现文明创建、垃圾分类、最干净城市等理念的图画,为城市“颜值”增色不少。

绣花功夫

扮靓老旧城区

近日,在花山区红星村小区,一处12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抢抓工期,加快铺设路缘石、雨水管道。目前,三组智能健身设施已安装到位,口袋公园雏形已成。

“这个地方以前就是卫生死角,现在修建了口袋公园,有树木、花草、亭子、健身设施,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健身了。”居民江女士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马鞍山围绕校园、交通节点、综合公园等人员密集区域,科学设置公园分区,增加廊亭、公厕及附属器材,满足市民锻炼健身、亲子休闲等综合性需求,建成功能齐全、环境亲民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80余处。这些公园都是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见缝插绿”,进行“微改造”而建成。

马鞍山市以钢铁立市,其主城区具有布局紧凑、道路较窄、老旧小区多、人口密集等明显特点。如当年诸多专家所言,在此状况下,马鞍山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实属不易,而这一状况也成为马鞍山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的难题。

为此,马鞍山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坚定“微改造、精提升”理念,不搞大拆大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微更新”。

▲ 花雨广场城市客厅新增的便民座椅。安徽日报通讯员 孙 甜 摄

在主城区大华商圈“騳街”小吃街入口广场,干净的地面可“席地而坐”,崭新的座椅、新植绿树和花卉分布广场各处,时不时有市民来此歇脚、闲聊。“过去这里杂乱无章地停放着大量电动车,影响了市民进出,也没有绿化和其他便民设施。”花山区城管局湖东路街道城管中队长佘志晨介绍,今年通过“微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景观绿化以及精细保洁水平,并在广场旁设置了电动车停放点,将小广场扮靓成“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厅。

借鉴“杭嘉湖”先进经验,马鞍山还探索垃圾箱、交通标志、公交站台、城市照明设施等“城市家具”设置管理规范化机制,编制《城市家具设置管理导则》,提前介入道路建设、游园建设、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构建“简约、集约、美化”城市家具设置格局,让“城市家具”既能满足市民生活需要,又具有艺术化、智能化设计。今后,马鞍山将在深度、广度和精细度上拓展延伸,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提升干净指数、推进垃圾分类,努力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的目标。

[编辑: 崔安坤 审核:王小明 戎小平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