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皖江时评 > 正文

朱鹮“重生”背后的生态奇迹

2023-11-10 10:48:13 来源: 北京日报

据最新报道,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达1.1万只,受危等级由极危调整为濒危。在1981年,有着“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在全球一度只剩七只孤羽,如今却呈现出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双增长的良好态势,国际社会惊叹“这是一个生态奇迹”。

“翩翩兮朱鹮,来泛春塘栖绿树。”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后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等,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继在朝鲜半岛、日本宣告灭绝。彼时,中国专家行走5万多公里,历时3年,才在秦岭深处——陕西洋县的八里关姚家沟发现了野生朱鹮的身影,国际社会也把朱鹮生存的最后希望寄托于中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国开启了拯救、保护朱鹮的艰辛历程。从驻扎大山深处,“朱鹮在哪,人在哪”,到人工繁育、野化放归,从朱鹮经常活动的稻田不准使用农药化肥,到开展绿色水稻项目,40多年来,一代代守护者一边尽心保护一边改善环境,打造了“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朱鹮种群恢复,是中华大地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的缩影。近年来,大熊猫、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动物喜提“降级”,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突破8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到目前的300头左右,巧家五针松已从34株野生植株发展为5000余株……一大批珍稀动植物种群持续复壮、摆脱濒危局面,这是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鲜活例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篇章。

喜人数字背后,是中国在呵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驰而不息的努力。据统计,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许多人的共同行动,野生亚洲象悠哉北迁,应急处置人员等一路相随;乡村农家乐设“野生动物救助点”,七年救助上千只野生动物;大亚湾海事局专门为布氏鲸出没发布航行预警……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尊重自然、爱护生物正越来越成为统一的行动哲学。

理念的风行,在于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发展逻辑的升级,也在于人们看到了其中实实在在的效益。过去,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的老百姓问工作人员,“你们一天围着几只鸟这样跑有啥意思”。如今,他们正从这样的行动中收获实惠。当地建成以有机水稻、有机中药材、有机水果和有机蔬菜为主的有机基地17.08万亩,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5大类110种,发展有机生产企业41户。有机稻米、果品、食用油、薯类制品、食用菌、魔芋制品等产品畅销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才能长久维系。

生态文明建设需久久为功。从我国看,野生动物栖息地完整性不够、生态廊道不畅等问题依旧存在。从全球看,生物多样性依旧呈现加速丧失的趋势。“未来正在于此刻的行动”,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万只”朱鹮翱翔的美好故事必会越来越多。 (晁星)

[编辑: 董磊 审核:王小明 戎小平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