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马鞍山新闻网 > 聚焦 > 正文

劲乘东风更向前

2024-08-19 08:16:00 来源:皖江在线

大美滨江  记者 储灿林 摄

劲乘东风更向前

—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纪实

记者 刘挺

(一)

八月的马鞍山,热力涌动,万物荣华。

一江两岸,处处洋溢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响彻拼搏奋进的脉动强音。全市上下正以时不我待的昂扬姿态,在这激情燃烧的时节,全力书写改革新答卷。

4年前的那个盛夏,马鞍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020年8月19日,马鞍山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赋予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把我市的发展层次、发展要求、发展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薛家洼生态园到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一句句谆谆嘱托,一段段难忘场景,记录下总书记对马鞍山人民的无限深情、对马鞍山发展的如山厚望、对马鞍山工作的科学指引,为新时代马鞍山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滔滔大江,流淌满满深情;

殷殷嘱托,激荡奋进豪情。

四年来,我市坚定不移用总书记赋予的新发展定位统一思想、统揽全局、统领发展,以“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的政治忠诚,聚焦生态环保高水准、经济发展高质量、开放联动高水平、城乡建设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把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内涵具化为“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五个方面,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抓发展,一马当先抓改革,统筹兼顾抓稳定,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今天的马鞍山——

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改革创新亮点纷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多项工作进入并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每天都在上演崭新的奋斗故事,处处升腾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气象。

感恩奋进,实干争先——历史,镌刻奋斗的足迹;

根茂实遂,膏沃光晔——实践,印证思想的伟力!

(二)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傍晚时分,薛家洼生态园、滨江文化公园等处游人如织。晚霞绚丽、江风拂面、芳草连天,信步滨江,犹如走进一幅绝美的江景画卷。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长久的牵挂。

4年前的今天,总书记来到薛家洼生态园,详细了解马鞍山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落实情况,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旗之所向,行之所往。

我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优等生”的标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催生一江两岸好风景、擦亮生态环保金名片、书写人民满意新答卷,奋力打造生态优的“白菜心”。

大江焕发新颜——

作为资源型城市,我市“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宝贵的岸线被大量非法码头、砂场占据,不仅让城市长期“临江不见江”,更让长江生态系统红灯频闪。我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推进治岸、治渔、治污,全面打响长江保护整体战。

薛家洼生态园、杨树林、和州之心、浮沙圩湿地公园……我市一体推动一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铁腕整治“散乱污”企业。从“脏乱差”到“美如画”,长江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风景。去年,我市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

“日子就像长江一样越来越美!”禁捕收双桨、创业再扬帆,薛家洼上岸渔民“三姑娘”陈兰香的故事,成为长江十年禁渔中的一段佳话。

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四有一畅”等创新做法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我市与南京、镇江协同立法保护长江江豚,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长江马鞍山段的鱼类规模、资源密度比禁渔前皆大幅增加。

江豚逐浪、仙鹤起舞,一江碧水向东流,万类霜天竞自由。

长江不夜城流光溢彩,采石矶半程马拉松畅跑“江景赛道”……人江相亲、转化生金,“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正加速形成。

城市拥江而美——

强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改工作考核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3;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我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绿美马鞍山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成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产业转身向绿——

抢抓全国首批EOD试点机遇,实施十大工程44个项目,向山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拥有百年开采史的华东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矿场南山矿凹山采场,从“生态伤疤”蝶变“人工天池”。

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1+8”方案,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改造,认定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绿色工业园区2个……我市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持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截至2023年底,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0.9%,完成“十四五”目标的70.2%,完成率居全省第2。

千柯习习润,万叶欣欣绿。

从长江保护整体战、三大保卫战到环保整改攻坚战、新时代“向山大会战”,一仗接着一仗打、一茬接着一茬干,见证着我市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与坚韧,更以“一域之变”生动展现着新时代长江之变、发展之美。

(三)

7月24日,G6410次复兴号动车驶入长沙南站,标志着整列装配在复兴号动车组上的马钢高速车轮率先“跑”完安全服役60万公里,向着市场化运用迈出关键一步。

马钢曾成功轧制出新中国第一件辗钢整体车轮,如今马钢车轮、轮毂环件等四大系列2000多个产品已覆盖机客货动、城轨交通全车轮谱系。

“车轮”疾驰,大道致远。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钢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获评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成为全省首家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马钢新特钢、宝武特冶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站在新起点上的马钢人坚守钢铁报国初心,勇担制造强国使命,二次创业转型升级,豪情满怀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奋力打造后劲十足大而强的新马钢。

因矿兴钢,因钢立市。

起家发家当家,马鞍山靠的是制造业。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如何把“看家本领”练得更好?

我市坚持以制造业为“纲”,把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性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专“新”致“质”、乘“数”而上,奋力打造产业强的“白菜心”。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生产1个空调外壳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不到1分钟。安徽奥克斯智能电气有限公司通过“智改数转”,运营成本降低30%,人均单套效率提高近70%。

博望区率先建成全省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重点工业企业、重点设备联网上线,高效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建设经验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

创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看样学样”模式、实施“数字领航”链接工程……高质高效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脱胎换骨”,发展乘风破浪。去年营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超80%。

新兴产业“独木变森林”——

含山县初步形成垂直整合、横向互补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圈;马鞍山经开区汽车产业集群集聚汉马科技、蜂巢能源等规上工业企业50余家……驰骋新赛道,去年我市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近1倍。

我市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1+3+N”战新产业融合集群不断壮大。2020—2023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平均增速22%,跑出了高于全省的好成绩。

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

靓马科技、航天宏图,低空经济乘势“起飞”;九章云极、E联矩阵,智算中心纷纷落地……发力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与健康、空天信息六大未来产业,我市正加速布局、“未来”可期。

聚力“兴产业”,亮出新打法。

筑牢项目“压舱石”——健全招大引强“赛马”机制,创新开展“七未”项目攻坚,2020—2023年,我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00余个,一大批优强项目成势见效,拉动发展一路“项”好。

激活创新“动力源”——发放“科技创新券”、选聘“科技副总”、建设“研发飞地”……我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为全省第4个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破千的地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居全省首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5位、全省第3。

广纳人才“千里马”——深入实施“诗城英才”计划和人才工作“登高”行动,常态化开展“才聚诗城高校行”等活动,着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连续4年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4年笃志前行,马鞍山产业转型提速、经济质效齐升,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60强。

加“数”向前、蓄势向“新”,这座资源型城市,正在新时代重振雄风、重塑荣光!

(四)

全线铺轨!

起当涂、跨省界、入金陵,一线系两城的宁马城际铁路项目火热推进,将以“同乘化”提速“同城化”。

全面覆盖!

宁马新型功能区、马鞍山青浦工业园、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我市所有县区、开发园区与沪苏浙重点园区合作共建实现全覆盖,新签约项目中来自长三角地区占比近六成。

大江奔腾,千帆竞发。

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马鞍山,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树牢“同城化”思维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以“排头兵”姿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发力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携手联弹“生态文明协奏曲”,同守一片天、共护一江水;足不出市即可享受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一马当先,让我市收获满满红利、焕发强劲活力。

江涛拍岸,水起风生。

走进郑蒲港码头,巨大的龙门吊升降腾挪,航运货轮往来穿梭,一批批货物从这里开启或结束“漂洋过海”的旅程。锚定“大港口、大物流、大外贸”持续发力,郑蒲港新区正向海而兴、满帆奋进。

从高标准承建亚奥理事会总部大楼、非洲“毛塔第一路”,到惊艳波斯湾的世界最大大学城之一的科威特大学城……近年来,十七冶承建的项目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遍地开花,成为中国建筑企业推动“大国建造”走出去的品牌代表。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坚持更大力度“走出去”、更大范围“请进来”,我市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综合保税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等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徽动全球”出海行动……

以开放的胸襟与世界“相拥”,不断收获合作、友谊和精彩。2023年,我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1.9亿美元、居全省第4;连续13年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开放潮涌,改革风劲。

我市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紧扣践行新发展定位,强化改革攻坚,打造特色亮点,先后部署1100多项改革任务,推出920多项制度性成果,连续4年入选全省年度十大改革案例,一批改革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刊发推广。

在全省率先探索“亩均论英雄”集成改革,不断提升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由12.6万元提升至23.6万元、居全省第3,获评全国十大标杆案例。

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并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成功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

创新特殊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怎么样、让企业自己说了算”,一大批“黑手套”员工(生产一线有特殊技能、绝技绝活,尚未取得技能证书的技能人才)破格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在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学院、皖江工学院挂牌成立3所产业工程师学院,在办学管理、人才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530名毕业生实现“带着职称去就业”。

在全省率先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等问题;实施“企声响应”专项行动,做到一门受理,实现有求快应;打造“采石会客厅”企业服务品牌,“面对面交流、实打实交心”,书写了一段段政企“双向奔赴”的亲清佳话……我市以改革之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向“优”而行,营商环境考核居全省前列。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座城市奔涌向前的改革气魄,正如诗仙李白在长江马鞍山段留下的这一千古名句,当冲破艰难险阻,天地自然辽阔。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我市将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奋力打造活力足的“白菜心”。

(五)

山水城市,精致精美,宜业宜居;

和美乡村,物阜民丰,如诗如画。

一江两岸,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正在青山绿水间铺陈舒展,展现出我市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城乡美的“白菜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我市坚持把内涵式增长作为关键策略,突出公共服务、工业邻里中心、生态环境导向,扎实开展快乐学习、全域文旅、宜居韧性、城市畅通等十大行动,加快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

以公共服务导向打造高品质城区——

宁马城际站点初显,阳湖公园建设将成,精准导入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城市向南,阳湖片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在城市开发中,我市按照群众利益、基础设施、公共配套、产业发展“四个优先”原则,全面完善片区功能,有效提升整体价值及内生动力。

新城拔节,老城蝶变。

一处处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园相继开放,让居民抬脚就能享受绿地、体验美好;

贯通佳山、雨山等环山环湖健身步道,“望山能进山、进山能游园、游园能环山”;

分步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一批交通、教育、医疗项目建成投用;

开展“最干净城市”创建,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道路保洁一体化管理、城市小区物业服务实现全覆盖……

在推进城市更新中,我市突出“微改造、精提升”,着眼群众“喜闻乐见、天天有感”的地方,尊重城市肌理、织补城市功能,让老城再青春、生活更美好。

以工业邻里中心导向打造高能级园区——构建“工业邻里中心—邻里汇”两级服务设施体系,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变;创新打造“园区—单元—项目”一体化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去年新增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提升10%……我市坚持把人、产、城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一体优化园区设施配套、产业定位、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园区发展能级。

以生态环境导向打造高颜值片区——我市以建设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市为契机,实施雨山湖东区排水韧性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强化水体治理、增设休闲体育设施等多措并举,打开亲湖亲水亲绿界面。

成为中国美丽城市典范、连续2年常住人口正增长……城市向新、生活向美,让居者幸福、来者流连、闻者向往。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草原天路、戏水沙滩……含山县六衖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石头部落”有看头、有玩头,百姓日子更有奔头。

水稻、白茶、黄桃……和县万元村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从“零收入”跻身“百万村”。

在全县率先试点“道德积分银行”,在全市率先示范“移风易俗”,在全省率先打造“美丽庭院”……当涂县新丰村,劲吹文明新风。

一个个欣欣向荣的场景,汇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

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含山大米、和县蔬菜、当涂水产“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双领共富”行动,成立18个镇级“共富”公司;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村均集体经济年经营收益突破90万元,农村居民收入持续位居全省第1,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居全省前列,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1:1……

数据沉甸甸,生活节节高。

(六)

中医诊所开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诊疗,绿地小区居民穆阿姨直呼“方便”;“饭菜美味、价格实惠!”老年助餐服务暖胃又暖心,让山南小区居民黄师傅连声夸赞;丰收佳苑小区丁方龙隔一天就能迎来“马上送福”助老员的陪伴,洗衣洗被、陪聊唠嗑,老人身心都是暖洋洋的……

老有颐养,乐享幸福。

我市大力发展模式多样、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逐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

聚焦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我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切实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展“民呼我应惠万家”专项行动,建立群众诉求快办快结工作机制,实现“呼”得顺畅、“应”得迅速。

——实施困难群众“困有所扶”集成改革,一体推进八大工程,有效解决“小百分比”急难愁盼。

——构建多元化解机制,打造多元化解平台,组建多元化解队伍,马鞍山市医调委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

山河远阔,枝叶关情。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建设安徽样板市……

一项项荣誉见证民生为大,一件件实事彰显城市温度——群众的幸福笑容,成为发展中最美的风景。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既要“口袋”富裕、也要“脑袋”富足。

我市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做好以文铸魂、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立信、以文兴业“六篇大文章”,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在薪火相传中激扬文化自信,在成风化人中涵养文明气质,在文化赋能中凝聚发展动力。

文化繁荣,馨香四溢——

“遥看曙光初现处,玉色晖晖五千年”。不久前,纪录片《探秘凌家滩》在央视播出,火爆荧屏。高规格举办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高标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凌家滩持续火爆“出圈”,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触摸历史、寻踪文明。

举办首届长江文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嘉宾代表齐聚马鞍山,共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大计。

作为李白终老之地、中国诗歌之城,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连续举办35届,创造出独属于马鞍山的城市IP,推动李白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炉火照天地》激情放歌,文艺精品竞相涌现;“江南之花”香飘万家,文化惠民春风化雨……

文明生根,实践生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有声有色,“道德积分”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足的获得感、幸福感;

“红袖标”“和合帮帮团”等志愿服务队让城市拥有更多温暖,“最美”系列先进典型树起身边的道德榜样,“好人之城”成为马鞍山的鲜明标识……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我市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文明润心、幸福满城。

(七)

党旗高扬,事业兴旺。

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提供了坚强保障。

思想引领,筑牢信仰基石——

我市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持之以恒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深学细照,见行见效。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聚焦学习重点,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坚持学深悟透,突出以上率下、坚持以案促学、加强宣传引导,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全面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坚持学以致用,引导党员干部把“增强党性、严守纪律”与“砥砺作风、履职尽责”贯通起来,经常性对照检视“五问”,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进入并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基固本,汇聚奋进力量——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我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既出好成绩、又出好干部”的用人导向抓班子带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大力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常态化选派干部赴沪苏浙城市跟班学习,创新开展年轻干部“六比六看”“百名干部助百企”等活动,推动广大干部在实践锻炼中经风雨、长才干。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常态化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我市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切实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创先争优,以模范行为为党旗增光添彩。统筹抓好农村、城市、机关、国企、学校、医院、“两企三新”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激浊扬清,优化政治生态——

我市坚持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政治生态。

抓实政治监督。聚焦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监督,今年以来,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112个;紧盯“关键少数”,建立廉情抄告制度,督促履行“一岗双责”,目前已制发廉情抄告17份。

推进反腐治乱。统筹抓好医疗卫生、城市绿化工程等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出台“三会两书两报告”实施办法,查、改、治一体推进。

强化正风肃纪。严查快处享乐奢靡之风,精准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民声呼应”平台交办事项及时跟进监督,今年以来,查处“四风”问题330起、处分292人。

磨亮巡察利剑。持续深化政治巡察,十届市委目前开展六轮巡察,共发现问题3381个,到期整改完成率93.9%,移交问题线索121件;推动政治巡察向基层一线、群众身边延伸,全市村级巡察全覆盖进度达91.5%。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社会生态正气充盈。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条战线上,总能看到高高飘扬的党旗,总能看到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的身影,汇聚成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磅礴力量。

(八)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

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望过去,更能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马鞍山的殷切重托、如山厚望。

4年来,马鞍山发展呈现的喜人变化、取得的不凡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

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展望未来,更加坚定了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信心决心。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新征程,再扬帆。牢记殷殷嘱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抓改革、促发展、向未来,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创造更好成绩、实现更大荣光!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践行总书记赋予马鞍山的新发展定位,感恩奋进、勇毅前行,推动各项工作进入并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努力在长三角走在前列、在全国争先进位,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马鞍山新篇章!

江潮澎湃,奔流万里不停歇;

征程壮阔,劲乘东风更向前!

[编辑: 董磊 审核:王小明 戎小平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