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总有一些变化在身边悄然发生——
曾经的荒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公园;
曾经的废弃厂房变成了创新的孵化器;
曾经的零散土地整合成了高效的良田……
变化的背后,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和低效使用?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马鞍山不仅要面对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更要统筹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也正是这样的挑战,激发了城市的创造力,推动城市不断前行。
探索实践的创新之旅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仅仅是对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更是对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它要求我们摒弃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转而追求更加精细、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马鞍山紧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契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以创新驱动引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创用地用林融合保障机制——
在和县经开区投资建设的年产光伏焊带2万吨生产项目,是上市公司宇邦新材“走”出苏州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公司选址马鞍山,看中的是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但选中的106亩项目地块,其中有47亩涉及林地,这一度让企业为项目落地速度捏了一把汗。
按照传统模式,对于这个项目的规模来说,林地审批大约需要一个半月,建设用地审批需要近一个月,总共加起来至少两个多月。如今,总投资5亿元的年产光伏焊带2万吨生产项目从用林用地手续申请到项目建设用地获批仅用时30天,相较于此前流程缩短了一个多月。
提速,源于马鞍山今年创新实施用地用林融合保障机制。马鞍山积极建立供地用林“五个一”工作机制,项目从申报到获批最快用时19个工作日,通过提前介入项目选址、预审,全面落实节约集约和协同高效要求。
创新开展“五统五促”模式——
地处长江丘陵地带的马鞍山,村庄建设用地近50万亩,约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8%。一直以来,农村土地布局散乱、利用方式粗放、耕种效率低下等难题亟须解决。
马鞍山创新实施“五统五促”土地综合整治,统筹村庄规划,促进小村融大村;统筹水利建设,促进小圩并大圩;统筹环境整治,促进废塘变活塘;统筹灌区发展,促进弯渠改直渠;统筹林耕发展,促进散林成片林。
为此,马鞍山探索试点先行,首批选择了含山县昭关镇后圩村、和县石杨镇八禁村、乌江镇周集村等9个试点地区打造典型示范。9个试点地区总面积8.5万亩,预计新增耕地3705亩。
迭代优化“标准地”配置模式——
“一个地方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营商环境的好坏。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最大的成本。”安徽新太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来法说。多年经商,程来法走南闯北,他深切地感受到马鞍山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四证齐发”,总投资50.8亿元、占地约370亩的安徽新太合金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而这样的马鞍山速度,在这座城市屡见不鲜。占地28.26亩的郑蒲港新区碳纤维设备生产项目工业用地实现“成交即交地”;占地95亩的花山区天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实现“四证齐发”……一个个项目在马鞍山落地生根,一座座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近年来,马鞍山不断迭代优化“标准地”配置模式,积极推行“用地清单制+四证齐发”,着力提升产业项目容积率,将新出让工业项目容积率下限提高至1.2,标准化厂房、高标准厂房、科研用地容积率下限分别提高至1.5、2.0和2.5。
激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内生动力——
安徽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以来,马鞍山以城乡高水平规划为引领,着力强化土地资源的统筹管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各县区、园区积极响应,多措并举,在提高用地效率、促进产业转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当涂县推行“用地清单制+四证齐发”,实现拿地即开工;博望区建设小微产业园,实现“退散进集”;马鞍山经开区和慈湖高新区实行“退二优二”;郑蒲港新区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和县探索闲置土地有偿收回;含山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一地一品”,因地制宜,创新举措。
改革创新,成效显著。马鞍山市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博望区、当涂县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接连获国务院表彰,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发展蓝图的擘画之笔
在马鞍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中,我们见证了一场关于土地资源的华丽蜕变。
这场改革,不仅仅是对土地的重新规划与利用,更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一次深思熟虑的擘画。
推进三项规划功能提升——
马鞍山将进一步提升优化布局功能,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提升设计品质功能,优化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精准查找城市功能短板、品质弱项。提升复合利用功能,深化公共服务综合规划和市政综合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引导土地复合利用,推动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逐步下降。
推进三项产业承载能力提升——
马鞍山将持续释放存量土地承载能力,引导招引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土地,存量供地占比逐年提升。释放向上承载能力,提升产业项目准入容积率,确保开发园区投资建设的高标准厂房项目容积率不低于1.5,今年新增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10%。释放地下承载能力,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公共配套项目,鼓励开发地下空间。
提高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能力——
重点围绕土地市场开发、规则制定和动态监管,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化程度。推深做实标准地改革,拓展“标准地”用地类型和适用区域,建立产业项目全过程监管评价工作机制。实施差异化配置政策,探索新招引项目建设用地申用评价体系,从源头推动项目节地。严格实施产业项目监管合同与土地出让合同“双合同”监管,全过程推动项目高质量实施。推动单位GDP使用建设用地面积下降。
记者 任德玲 通讯员 彭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