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35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 实现“长治久清”

来源:新华网 2021-08-16 17:53:38    责编:陈希颖

从2015年系统摸排、科学甄别出全市35条黑臭水体;到2016年将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打包交由“专业团队”治理运维,到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再到2019年31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实现水质“连级跳”……打开时间轴,马鞍山重拳治水的力度与步伐一直从未停息。

到了2020年,以长治久清为目标,以百姓满意为标准,马鞍山扩展治水区域,升级治水模式,延伸治水链条,再次探索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的治理新路径。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水体河道经历“蝶变”,描绘出一副碧波荡漾、风景如画、鱼翔浅底的和谐画卷,浸润着这方“生态福地”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就河治河”到“系统治理”的升级加码

一条马路之隔,施工正酣,穿梭的车辆、轰鸣的机械,都给出行和生活带来影响,但82岁的站东新村居民高惠敏却丝毫不在意,反而多了丝期待。“听说这里要打造一个亲水游园,那我们以后散步观景、休闲锻炼就有好去处了。”他说,短暂的施工,换来的是长久的福利。

走进这个施工项目,清理淤泥、固坡筑基、挖坑铺网……工序有条不紊,进度持续推进。“这里原是首创水务的沉淀池,已弃之不用;那里是无名沟渠和水塘,是荒草丛生。”项目现场负责人张冀介绍,在新一轮流域系统摸排中,这片区域被纳入到如意沟水系治理工程,将完成清淤驳岸、截污纳管、景观绿化、生态活水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在9月初以崭新面貌示于人前。

自2016年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四年攻坚,35处黑臭水体洗净污浊,慈湖河、雨山河等重点河流清亮入江,城市治水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要想根除黑臭水体,必须治标又治本。”市住建局副局长夏家林说。

2020年,马鞍山市坚持“控源截污、综合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实时监测、智慧管理”等治理手段,持续攻坚南塘水系、孟塘支渠等难啃的“硬骨头”;同时,打开治理格局,根据水系分布状况和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将水系分为三大流域,将城区分成六个片区,坚持分区分类统筹,确定整治标准、提出整治方案,坚持岸下岸上一起治、干流支流一起治、厂网河湖一起治理,联通流域内水系,进行全局性系统治理。

越来越多城郊、棚户区“无人问津”的沟渠水塘被纳入水系治理;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区小区、道路、企事业单位等雨污分流和雨污混接改造;机器人、潜望镜等“高科技”纷纷上阵,对全市1150公里雨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检测和清淤;相继完成中铁水务、南部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我们将坚持补齐短板、提标提质,继续实施河道整治、水生态构建、活水循环等工程,实现全域水环境整治提升。”张冀说。

从“消除黑臭”到“亲水公园”的长治久清

正逢暑假,家住在雨山区盛泰名邸的教师陈火生,总算有空闲拾起绘画的爱好。家附近的芦塘生态公园就成了他的“心头好”:小桥流水、杨柳依岸,一步一景;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摇曳生姿,都为他提供着不竭的创作源泉。

芦塘生态公园,原叫芦塘支渠,是黄家塘水系的支流水体,曾因淤泥堵塞、垃圾遍布、水质恶臭,而成为市民口中“谁住得离它近,谁就遭罪”的“龙须沟”。从2017年9月起,这条全长1.01公里的黑臭水体开始上演“换颜记”——从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一举摘掉“黑臭”帽,到以河为链打造水生态科普公园,再到雨污分流、联通水系消除返黑返臭风险,不仅让芦塘支渠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更成为市民常来常往的亲水宜居之地。

画笔之下,一勾一勒,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跃然纸上,也让一旁的罗增强很是自豪。拎着蛇皮袋、手拿钳子,发现垃圾就立即“收入囊中”,他还是这公园里的“护绿使者”。“能将这片美景保护好,成为市民值得游玩、写生的地方,我感到干劲十足。”他说。

“现如今,全市35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并通过住建部‘长治久清’验收,中心城区37条河道及其附属设施已转入运维。” 中冶华天水环境综合治理运维项目部经理张净表示,下一步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与住建、环保等部门加强联动,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依法治理,持续做好水质提升、生态构建、运维保洁、绿化和设施养护等工作,建立常态化运维机制,实现见效到长效的转变。(邓婷婷 唐焱 李栋 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