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马鞍山,18条路理文脉

来源:皖江在线 2022-09-16 09:11:48    责编:崔安坤 审核:陈敏娟 审签:江勇

马鞍山这座既年轻又古老的城市,千百年来迎接着一批批文化名人游访创作,18条以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地名冠名的繁华道路应运而生。道路是城市文化风情的载体,也成了涵养文情雅韵,让群众心中有感、注目含情的文化符号。

马鞍山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956年10月12日,马鞍山建市。经过60多年的发展,如今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生态良好、风光秀丽,是为人们称道的“江南一枝花”。

马鞍山又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片土地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下辖的当涂、和县、含山三县,都是千年古县。

这片既年轻又古老的土地,迎接了一批批文化名人游访创作,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瑰宝。18条以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地名冠名的繁华道路应运而生,在这个工业名城弹响底蕴绵长、情韵优雅的文化弦歌。

题图:马鞍山风光。(资料图片)

李白“领衔”讲诗文故事

——太白大道、青莲路、唐贤街、天门山路……马鞍山与诗仙李白的名字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众多道路或以李白命名、或与李白游历马鞍山的经历相关,成为知名文化旅游打卡地

在马鞍山市中心,有一条宽阔笔直的城市繁华大道,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芳草片片,亭台回廊隐现在街头小公园的花木丛中,这就是太白大道。走进大道两旁的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市民、游客可以探寻诗仙在马鞍山的诗文行踪,品读李白徜徉这方山水的诗文故事。

沿着太白大道南行15公里,就到了当涂县城的青莲路。当涂,李白漫游生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这里像纪念自家亲人一样,铭记诗人风流文采。青莲路连接振兴路出城,行7.5公里,就到了李白终老长眠之地——李白文化旅游园。钟爱马鞍山山水的李白,逝世后葬在当涂县大青山西麓。李白墓园如今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李白文化旅游园绿荫覆盖、修竹滴翠、鸟语花香、碧水荡漾、亭台座座、小径幽幽、碑刻成林,纪念李白的景点有20多处,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成了著名的文旅“打卡”地。

马鞍山市城西的唐贤街,光溜溜的石板路和古色古香的店铺,组成1公里长的街市,行走其间,颇能发思古之幽情。唐贤街连接的诗山翠螺山,又名采石矶、牛渚山,壁立长江,雄奇险峻,位列长江三大矶之首。自李白之后,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王安石、苏轼、陆游、杨万里、于谦等,都曾经过这条街登临翠螺山,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诗文1000多篇,那是仰慕、追寻李白的诗文,也是观大江东去、抒古今豪气的诗文。这条街喜迎唐代李白以后的众多文化贤人,得名唐贤街。

李白生前7次来马鞍山,留下诗文57篇,其中《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等都是千古名作,后世广为传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给今天的马鞍山留下一条天门山路,直通马鞍山城外20公里的文化名胜天门山。伫立于此,让人禁不住回顾李白与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踏歌揽胜、吟诗唱和之景。有道是,钢城开光耀,代代访文踪,谁念大江畔,怀古钦英风。

“群星”闪耀奏文化交响

——马鞍山市及下属的三个县城,还有朱然大道、陋室大道、褒禅山大道、昭关大道等10余条以历史文化元素冠名的繁华道路,彰显出本土历史文化的多姿多彩

一条凌家滩路,从含山县城直达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晚期人类聚集的遗址,5800年前的城址,把中国建城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玉鹰、玉龙、玉猪、玉龟等文物出土,为中国考古界重大发现。在凌家滩周边,一条不长却很秀美的乡村公路,名叫“玉鹰大道”,两边一年四季大面积种植油菜、水稻等,是当地人眼中的文化之路,也是丰收之路。

从含山县城出发去往古昭关镇,有一条昭关大道,连接古昭关遗址,讲述着2500多年前伍子胥过昭关 “一夜愁白头”的悲愤壮烈,纪念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化场景。而今,历史绘底色,古镇焕新貌,这条路,成了镇上精品旅游路线。

朱然大道,纪念三国东吴朱然大将军。大道中段有朱然墓、朱然纪念馆、朱然文化公园,再现三国东吴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风景。朱然墓是迄今为止长江中下游区域已发掘的300多座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一条路的命名,将这其中的考古学学术价值转化为不小的经济社会价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大道,纪念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政治家刘禹锡。道路中段有一座陋室公园,刘禹锡当年被朝廷贬到和州为官,正是在这座公园的一个陋室里,写下了名闻天下的散文《陋室铭》。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年游含山县的褒禅山及华阳洞,创作了散文《游褒禅山记》,后世的今天有了一条褒禅山大道,向这篇千古传诵的经典散文致敬。

“千古诵读”传文情诗韵

——马鞍山市与历史文化相关的18条繁华道路,唤醒了对城市根脉的深刻记忆。道路是城市社会文化风情的载体,也成了涵养文情雅韵、让群众情之所牵的文化符号

在马鞍山,无论是招商引资洽谈,还是对外友好交流,介绍市情时都少不了一句话:“马鞍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终老长眠之地。”说者与听者,会立刻找到一个亲切熟悉、在历史文化层面迅速交互连通的情感落点。马鞍山市打磨历史文化名片,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李白当然当之无愧“领衔”。

每年10月下旬举行的李白诗歌节,从1989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33届,这是诗歌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会场和分会场就在太白大道、青莲路、唐贤街上。每当诗歌节开幕,三条历史文化道路附近的广场、剧场、公园,都成为诗的殿堂。在太白大道中段的市政文化广场、李白诗歌节的主会场,人们吟诵李白、孟浩然、李之仪诗词的场面令人动容,而诗意画展、游园赏诗、诗歌竞对、民歌表演等活动,也令人心醉神迷。

千年文脉推动群众性诗词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马鞍山全市近百家民间诗社、诗会,诗文活动绝大部分都在以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地名冠名的18条道路上举办,其间串起的文化纪念和活动场所,为诗歌文化弘扬提供了载体、搭建了平台。

和县在陋室公园举办刘禹锡诗文吟诵和研讨、含山县在褒禅山大道举办王安石诗文吟诵和研讨,带动了当地读书、演讲、非遗传承表演和文艺演出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楼阁旁的文化广场上,笔者看到一位年轻女士款款登上读书月开幕式主席台,深情朗诵北宋词人李之仪在当涂县创作的诗词《卜算子》。台上一人诵读,台下千人唱和,宋朝词人流畅清丽的词句、委婉绵长的情感依然深深打动今人。这是中国文化贯古通今的魅力,也是新时代找准文化落点、弘扬中华审美精神的胜利。